蓮座四時云似海 楊枝一灑物皆春——賞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1/4盎司金幣 |
在普陀山法雨寺后側的清涼岡下有一座楊枝禪院,其間所存的觀音碑,是明代萬歷三十六年根據唐代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像”拓本所刻,碑高2.33米,寬1.33米,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觀世音菩薩。數百年來,楊枝禪院幾經興廢,但觀音碑依然保留完好,被譽為鎮山之寶。楊枝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圣觀音。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其一便是楊柳枝手。相傳中州地區民風敗壞,致使天怒人怨,旱災嚴重。觀音菩薩知道后,便顯現真身來教化民眾,從玉凈瓶中取出楊柳枝,醮著甘露灑向四野,頓時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 普陀山,是我國唯一以佛教名山為特色的海島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普陀山的觀音文化,隨歲月沉浮,源遠流長,帶著千年的神秘傳說,給人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悠遠空間與千百年來延續不斷的精神寄托。 中國人民銀行在2012年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面市發行后,考慮該題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保持中國佛教圣地系列金銀幣項目的延續性,于2013年繼續發行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銀紀念幣。其中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即選取了楊枝觀音的半身像,并刊有“普陀山•楊枝觀音”字樣及面額。刻畫出觀音右手執楊枝,左手托凈瓶,動態婀娜,仿似正將手中楊枝瓊露灑向海天之間的圖景。觀音面部和緩柔美,眼簾低垂,神態安詳;頂圓光光芒普照,凝重柔和;周身珠冠錦袍,瓔珞飄披,更映襯得整尊佛像瑞相壯麗,儀態萬方。空中祥云裊裊散開,莊嚴而又不失祥瑞,身后的海水卷浪翻滾而來,若隱若現。幣面采用噴砂底面,圖案多層次噴砂,文字噴砂、面額反噴砂等鑄幣工藝,全圖線條流暢自然,優美動人,刻劃細膩,剛柔相間,可謂造詣深湛。 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中的每一種呈現都與中國人延綿傳承的文化思想,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起伏滄桑的時代演進是息息相關的。對于觀音菩薩的塑造均以救世利物,犧牲自我成全大我,救苦救難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觀音菩薩無處不在的大慈悲憫,象征著平和、仁愛、溫柔、慈祥,而楊枝觀音的女性形象則成為了“慈悲”的象征。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觀音更像是一位美麗端莊、普救眾生的女神。人們把希望寄托于此,也把美好深藏在內心之中,這枚小小的金幣所承載的是人們通過高超的現代造幣工藝所表達出的對于真、善、美的追求。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他所作的《觀音大士贊》中描述了這樣一位融合了女性的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