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亦稱作端五、端陽等。相傳歷史上與“端午節”有關的人物,除了愛國詩人屈原,還有被逼無奈自剄而死、尸體被裝在皮革袋子里漂浮于長江中的伍子胥,以及為父盡孝而投江的曹娥等。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一段感天動地的故事,但最為世人所熟知并銘記于心的,當屬忠節清烈的楚大夫屈原了。
為傳承中國的民俗文化,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5月1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1枚,該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這枚1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為屈子祠,并刊國名、年號。幣面的圓環上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下方刊年號“2002”。內環圖案為屈子祠,是一座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設計師選取了屈子祠的正門作為主圖案,門前鋪設的石磚,紋理可鑒,古意盎然,給人一種清新素雅的感覺。
抬眼望去,屈子祠正門為三面牌樓,樸素古雅,風格獨特。牌樓上蓋有琉璃瓦,頂部分級雕飾著鰲魚、卷龍、草龍,正中脊飾為寶瓶。門前的左右各有兩尊石獅,它們氣勢磅礴,堅毅挺立,遠眺著當年那個面對著汨羅江憂國憂民的身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一行行動人心魄的詩句,好似徐徐拂過的微風,帶著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撲面而來。
該幣的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左上角刊“端午節”字樣,右側中間位置標“10元”面額。歷史上的賽龍舟,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屈原,另外還多帶有祈求農業豐收、去邪祟、攘災異等目的。通俗地講,就是“圖個吉利”,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賽龍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幣背面圖案呈現的是龍舟百舸爭流的激烈比賽場面,船槳擊打江水,浪花飛濺,這場龍舟賽的冠軍究竟花落誰家呢,幣中并沒有給出答案。該幣呈現了這場龍舟賽的局部場面,三艘龍舟正在激烈地角逐著,中間的那艘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舟尾的船員正在振臂搖旗,為同伴吶喊加油。緊跟其后的兩艘龍舟亦是齊心協力,奮勇向前,力爭反超前者。在波濤翻滾的江面上,在急切沸騰的鼓點聲中,意氣風發的漿手們邊劃著龍舟邊喊著整齊的號子,“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螭。”將我們的視線延伸到幣外,仿佛看到了江兩岸為龍舟賽加油吶喊的望不到邊際的人群。
關于端午節與賽龍舟,一說是吳越之地春秋之前,人們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端午節亦由此而來。后因大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由此成了國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因天人相應而立,孕人文精神而豐。”中華傳統節日便是在這種“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逐漸形成并流傳下來的。作為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所代表的是紀念之意。這枚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上,承載著的那份愛國情懷,即便歷經上千年的歲月,依然不失分毫光芒,并將繼續傳承,永遠光耀華夏大地。
“一卷離騷心淚盡,千秋遺廟蘭芷多。”正如這枚紀念幣上的圖案所示,屈子祠中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必將永存,華夏民族延續千年的優良傳統,亦與這民間習俗一同傳承下去,猶如這波濤翻滾的江水,生生不息,永不停止。2009年9月30日,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走向全世界,真正成為了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供稿:浙江贊佳黃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