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宣布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在經歷了近代戰爭的動蕩歲月后,伴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內蒙古終于迎來了新的和平時代。
201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銘記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4月28日發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各有不同,均包含了內蒙古特有的地域元素。
該套紀念幣中的30克銀幣,其背面圖案為馬頭琴、白色哈達,配以蒙古包、風力發電、牧場、高速公路等元素的組合設計,并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漢、蒙文字樣及面額。
該幣的正中央,為一把被白色哈達所纏繞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族人民傳統的拉弦樂器,它有著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關于它的由來,相傳有一位牧民懷念死去的小馬,便取其相應部位的骨頭做了一把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出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而得名“馬頭琴”。馬頭琴琴聲柔和渾厚,弦音曼妙,悠揚的樂曲中包含著濃郁的草原特色。而那些與其有關、流傳千年的美麗傳說,更令它富有傳奇色彩。哈達是蒙古族人表示祝賀和敬意用的長條絲巾。它的字面意思是:口上的一匹馬,即說它等于一匹馬的價值。哈達是草原人民任何階層來往時,最通行的禮物,展現出了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的情懷。馬頭琴和哈達都是草原民族的文化符號,銀幣用三分之二的版面來展示這兩個圖案,向我們直觀地傳達出了最真摯、最淳樸的草原文化。
在馬頭的背景遠處,是幾頂布局有致的蒙古包,它們如同鉆石般鑲嵌在草原上。無論對草原文化有多么不了解的人,也一定不會對蒙古包感到陌生。這種特殊的房屋,是內蒙古標志性的建筑。如果說蒙古包能夠代表內蒙古,那么,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就一定需要用牧場來表現。在幣圖中蒙古包的下方和飄揚著的哈達的下方正是廣袤的牧場。牧場上,成群的牛羊正低頭吃著青草。放牧是草原人民賴以生存的活動,千百年的時間已經使游牧文化融入到了每個蒙古族人的血液中。
馬頭琴琴身的左側,是一條通向草原深處的高速公路。而蒙古包的上方則是一大片風力發電站。高速公路和風力發電代站,表現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成果,也表現出了自治區未來發展的宏愿。這些國家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使內蒙古自治區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看著這些圖案,我們怎能不慨嘆自治區的飛速發展呢?
在紀念幣的最遠端為綿延不斷的山巒,山巒上方是一個呈人字形排列的大雁群正展翅翱翔。這不禁又讓人想起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想起了奔馳的駿馬,想起了翱翔的飛鳥和廣闊的藍天,浩瀚的大草原總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銀幣上部的幣緣處,設計者用漢蒙兩種文字,書寫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字樣,體現著蒙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紀念幣底部刊有面額,并用漂亮的花邊與主體圖案分隔開。
這枚銀幣以精美的圖案將草原人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地呈現了出來。它不僅展示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少數民族風情,更飽含著祖國對少數民族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和美好祝福。(供稿:昆山金銀珠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