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更是一個飽含著我國重要傳統民俗的佳節,關于它的由來眾說紛紜。唐代文秀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大多數老百姓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生,節日當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掛香囊、喝雄黃酒,這也是我們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端午節流傳久遠,現已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民俗,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5月15日發行了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一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枚1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為屈子祠,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并刊面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代表作《離騷》中的詩句。屈原一生追求理想,為楚國鞠躬盡瘁,然而卻一直遭受排擠,最終悲憤地投入汨羅江自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詩人,在汨羅江畔建造了屈子祠,每逢端午都來此祭祀上香。銀幣正面圖案正是屈子祠正門全景,其整體還原了現實當中的屈子祠造型,古色古香的大門巍然而立,輔以青瓦白墻,極具藝術氣息。
大門前磚縫的紋理清晰可見,仿佛經過了悠悠歲月的雕刻一樣,記錄了屈子祠悠久的歷史。順著石磚路走向前方,屈子祠大門靜靜地矗立在那里,這是一扇通往屈原文學作品的知識之門,是一扇緬懷偉大詩人的紀念之門,也是一扇打開心靈的智慧之門,正等待著我們去推開它。
該幣背面為賽龍舟圖案。賽龍舟是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之一,相傳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人們因舍不得屈原死去,怕江里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因此在江面上賽龍舟,希望可以通過劃動江水,驅散魚蝦,同時向江中投擲粽子,給魚蝦喂食。銀幣圖案上,三條龍舟交錯前行,賽況非常激烈。龍舟上的人們手握船槳,奮力劃水,幣面正中的龍舟暫列第一,在舟尾部有一人正在搖旗吶喊,為其他人加油鼓勁。透過銀幣上的圖案,我們就能感受到那種地動山搖的吶喊聲和整齊劃一的號子聲,這與正面圖案上屈子祠安靜典雅的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江面浪花翻飛,波濤洶涌,襯托了激烈的戰局與人們紀念端午節這一古代民俗的熱情。
銀幣背面圖案采用了鏡面、浮雕、多層次噴砂的現代造幣工藝,將端午節民俗活動之一的賽龍舟盛況展現得淋漓盡致。細看下,浪花的雕刻細致無比,龍舟上的龍鱗熠熠發光,龍頭昂揚直沖遠方,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與雕刻造詣。而正面圖案則根據端午節的由來,選取了屈子祠這樣一座代表性建筑,通過安靜典雅的氛圍襯托屈原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配以有著濃重歷史氣息的青磚白墻,使得其古樸氣息盡顯無余。這種動與靜的強烈反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兩者的有機結合也為此枚紀念銀幣增色不少。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而民俗系列紀念幣之端午節銀幣的發行,使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試想,每每端詳這枚端午節銀幣之時,都會喚起我們對屈原深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在此心境下,會充分感受到這個端午節過得與眾不同和別具意義。(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