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國自此始,方寸神游亦此始——賞佛教圣地(普陀山)一公斤紀念金幣 |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南海觀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世間千萬信眾皆稱如是。
一公斤圓形紀念金幣是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系列金銀幣的重心,其表現的主題自然也是佛教圣地、觀音道場—普陀山的重心。屹立于這枚大規格紀念金幣的“南海觀音”塑像立于普陀山前方的山崗之上,這里恰是當年日僧慧鍔留不肯去觀音的新羅礁上首龍灣崗墩。她位于翠木青障之中,是普陀山這座東海佛國的標志所在。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周應賓修《普陀山志》載:“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得觀音相于五臺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舍所居,筑室奉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此說傳至清代,被刻上雍正御碑,成為定論。千年佛國,觀音道場,正是由此而來。所以我們也從這枚氣勢宏大、氣象萬千的“南海觀音”立像紀念幣開始,開啟方寸之間的佛教圣地神游。
從這枚金幣的幣面設計欣賞,它很完美地體現出了觀音信仰文化特有的形式美與秩序美,首先是觀音立像與它所處的環境,觀音形象高大莊嚴,盡現了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柔美,佛像整體線條流暢,背景遠山淼茫,云海飄渺,充分體現了海、山和觀音像三者的高度和諧統一,所展現的是一種寬曠宏大的美學氛圍,佛像與自然,物性與人性被完美包容在其中,人道佛道天道殊途歸一;其次,就是它對于“南海觀音”佛像本身的精彩塑造,她的神態和意蘊讓人賞之神往,似乎帶有一股無形的神奇引力,讓端座于“方寸之間”之外的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與精神洗禮,頓生無上崇高的敬畏之意。現實世界中的這座南海觀音像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三層座基13米,總高33米,借以影喻菩薩的33個化身。屹立于方寸之間的這座觀音像,為云霧青山繚繞之中,菩薩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謂印,雙目垂視,眉如新月,大慈大悲,神韻盡出。觀音佛像的臉部呈滿月型,據說這是唐朝觀音菩薩像的典型審美,眉如柳葉,雙目低垂,慈目視眾生。都云觀音菩薩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志愿,顯現出各種化身。但是這座南海觀音像因其高大,宏偉,壯闊、隆重,更著力于表現的是觀音菩薩的神性無量,尤其是在以線描形式表現出來的青山云海映襯下,更顯得菩薩圣潔不可褻瀆,映照世間眾生,為眾生所膜拜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