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自1995年10月首次舉行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3屆。該博覽會為中外集藏文化和商貿交流合作搭建了一個開放、多元、互動的理想平臺,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推動了中國錢幣事業的健康發展。按照慣例,每逢“錢博會”的舉辦,中國人民銀行都會發行一枚以法定貨幣身份亮相的紀念銀幣。
這一系列的前11枚紀念銀幣(1995-2006年),從設計思路上看,屬于同一類型,主要表現天壇祈年殿、國寶大熊貓等中國標志性事物;而到了第12屆(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以國際錢幣博覽會為主題單獨立項、設計、發行貴金屬紀念幣,這就突破了原有的設計模式,實施了新的發行規劃。即以“錢中錢”的形式,展示中國和世界錢幣發展的歷史。2007年發行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展現了中國春秋時期布幣與古希臘錢幣;2008年發行的紀念銀幣是中國的“秦半兩”和古羅馬錢幣。年年換花樣,枚枚都有新鮮感,拓寬了中國錢幣愛好者的視野,也讓世界了解歷史悠久的中國錢幣文化。
2009年10月15日,“2009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在世人的矚目中閃亮登場,其正面圖案為象征錢幣、地球的點線裝飾圖案與2009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會標組合設計,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中國“漢五銖”與薩珊王朝錢幣圖案對應設計,襯以方孔圓錢造型,并刊“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中英文字樣及面額。正面的方孔造型內,鐫刻了以中國古幣和中國書法意韻為創意的會標圖案,體現了中國錢幣文化的精髓;而背面圖案則將兩枚中外古幣局部交疊布局,使薩珊國王頭像與漢代五銖的“五”字相互呼應,形成大與小、繁與簡的對比映襯關系,增強了視覺效果和審美趣味。
五銖錢初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止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是我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有銅、鐵、鉛、金、銀等不同質地。錢文為“五銖”小篆,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在我國5000年貨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薩珊王朝是波斯帝國(古稱安息)最后一個王期(相當于中國的魏晉南北朝至初唐時期),其錢幣以銀質為主,圓形、無孔,錢的正背兩面都有花紋,正面多為國王的半身像,頭戴王冠,富麗繁縟。據媒體報道,我國的新疆吐魯番,以及西寧、西安、太原、洛陽,乃至廣東英德等地,都陸續發現了薩珊王朝銀幣。那么,這些銀幣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