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云霞翠軒,
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數百年來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在民間傳唱,打動著無數人的心。這段由女主角杜麗娘游園觸景而發的唱詞,文詞優美,婉轉纏綿,更是膾炙人口。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牡丹亭》一經上演,就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明朝人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據記載曾有少女看此劇后深為感動,以至于“忿惋而死”。
今年是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8月30日發行了中國古代戲劇家(湯顯祖)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3枚,1金2銀,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一枚30克圓形銀幣的背面圖案取材于《牡丹亭》中“驚夢”的戲劇片段,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夢中邂逅的情景,透過惟妙惟肖的方寸畫面,讓我們得以回味“東方莎士比亞”筆下那段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
《牡丹亭》為戲曲劇作,盡管該幣的設計并沒有以舞臺的形式出現,但在我們看來,設計師已然在幣面上構建起了一個大舞臺,舞臺里是另一個世界,離我們這么近又那么遠,這個藝術意境,恰如“驚夢”中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幣中的杜麗娘頭戴金釵珠冠,一襲繡花長袍披身,手執折扇,裊裊婷婷,正是《牡丹亭》中那長期幽居深閨的溫婉形象。雖為富家小姐,但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杜麗娘有如籠中之鳥,無法踏出家門半步,雖豐衣足食卻并不快樂。在第一次踏進自家后花園后,她發現自己的生命和滿園春色一樣美麗,不禁感嘆自己“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顏色如花”卻“命如一葉”,無人欣賞。于是,在游園后入睡的杜麗娘便有了一場“驚夢”。銀幣所描繪的情景正是“驚夢”中的一幕:在牡丹亭畔,杜麗娘遇到了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柳夢梅,兩人一見鐘情,互訴衷腸,并在太湖石邊、芍藥欄前“千般愛惜,萬種溫存”,埋下了愛情的種子。因此,劇本后面才有了杜麗娘為“尋夢”而死,柳夢梅“掘墓還魂”,最終令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曠世奇緣。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這場“驚夢”,使杜麗娘品嘗到現實生活中從未有過的情感體驗,一場看似虛無縹緲的愛情卻成為她矢志不渝的夢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她為夢而死,又為情復生,故事雖屬浪漫主義的虛構情節,但卻真實地抒發了古代女子呼喚個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情懷。該幣設計師顯然已參透“驚夢”之真義,就如同作者湯顯祖一般,懷著滿腔熱情去塑造、謳歌這一對沖破世俗枷鎖的男女青年,故整體畫面給人一種如夢幻般的浪漫、甜蜜意境。牡丹花前,雙蝶戲逐;亭臺湖畔,滿溢溫柔。杜麗娘的含羞答答,柳夢梅柔情細語,讓我們看到了一對情竇初開戀人的至真與至情。
“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杜麗娘的哀怨尤在耳畔,而一名弱女子在封建時代的呼聲是多么的無力,他們在銀幣上這相互依偎的定格瞬間,已成為這對有情人永恒愛情的最美印記。(供稿:海南國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