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從此揭開了寧夏發展歷史的新篇章。到2008年,經過50年的奮斗,一路走來,寧夏在工業、航空、鐵路等方面皆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在時代發展的節拍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這個極具歷史性意義的時刻,為了銘記寧夏人民5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團結就是力量”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銀行于2008年9月12日發行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包括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其中的1盅司銀幣正面圖案為“中華回鄉文化園”建筑,并刊國名、年號。高大巍峨的中華回鄉文化園大門高聳入云,其周圍圍繞著精美的民族宗教紋飾,瞬間讓整個中華回鄉文化園增添了幾分莊嚴之氣,顯得格外肅穆,讓人不由得心生敬畏。大門由多根粗大的立柱和大理石組成,直插云霄。兩長四短的立柱分別矗立在大門入口的兩側,立柱頂端為尖狀,這樣獨居匠心的設計,既使得原本顯得厚重的大圓柱立刻變得輕盈起來,也能使立柱充當避雷針的角色,使文化園在雷雨天氣中得到幾分安全保障,兼具有美感和實用性。
文化園的大門呈圓拱型,門頂處略尖,與圓柱的尖角遙相呼應。大門的設計借鑒了泰姬陵的優美造型,在玉白色的墻體上飾以伊斯蘭的浮雕圖案,讓銀幣多了幾分古樸、凝重的宗教氛圍,高大之余讓幣面盡顯莊重。大門的上方是寶塔一般的塔頂,圓潤飽滿的塔尖線條流暢,光芒四射。圓圓的塔頂好像是回族男子頭上戴的白色無沿小圓帽,極具民族風情。
大門的正前方是幾層用大理石堆砌的臺階,臺階下面是直直的一條水池,水池兩邊是排列整齊的盆景花卉,彰顯著伊斯蘭的藝術風韻。這個水池還可以作為水上實景的燈光秀舞臺,給觀眾帶來一場盛大的視聽盛宴。幣面上的這座中華回鄉文化園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回族文化、體驗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一個文化旅游勝地。“華夏永寧納福千家萬戶,朔方久安集賢五湖四海”正是這座文化園的創建宗旨,它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凝聚精神。
銀幣的背面圖案為黃河水車、羊皮筏、固沙網格及六盤山和紅軍紀念亭等組合圖,并刊“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中文字及面額。幣面中,一個木制巨型水車聳立在黃河河灣,水車十分高大雄偉,由一根粗壯結實的車軸支撐著數十根輻條,如天女散花般向四周展開,十分具有對稱美。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有刮板和水斗,設計師別具匠心的將水車的每個細節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分毫畢現,讓人腦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水車在水勢的作用下緩緩轉動的場景,使整個圖案不呆板沉悶,而是充滿了活力和動感。水車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創造力的體現,它為回族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基礎。在水車旁邊,是平靜的黃河河面和固沙網格,河面上還有一艘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上坐了兩個人,他們悠然自得,表現了寧夏人民慷慨豪邁、淳樸樂觀的民風。
在黃河的不遠處是綿延不絕的六盤山,寧夏的六盤山歷來就有“山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的盛名,設計師用極為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了高聳險峻的山群。山中森林茂密,孕育著獨特魅力的奇景,山水光暈,在幣面上流轉著光彩。山頂處附上了一層淡淡的光影,像夕陽下山時的余暉,又像冬雪覆蓋時折射的太陽光線,千變萬化,為這片崇山峻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心馳神往!在山腳處有一座紅軍紀念亭,亭子在高山的襯托下依然熠熠生輝,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記載了毛澤東及中央紅軍翻過六盤山這座長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建立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偉大事跡。這也是寧夏的光輝歷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民,讓人熱血沸騰,心中對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
這枚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盎司銀幣,通過刻畫中華回鄉文化園以及寧夏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描繪出了一幅欣欣向榮,和諧團結的畫卷,為我們營造出了大氣淳樸的寧夏民風,讓我們能夠透過這枚小小的紀念幣,去感悟民族團結的力量。勤勞勇敢的寧夏人民必將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富饒、美麗!(供稿:北京中友友誼金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