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倡和踐行“工匠精神”,這對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引領全社會的工作者踐行工匠精神,中國人民銀行于2018年8月8日發行了中國能工巧匠金銀紀念幣一套。
魯班被譽為科技發明之父、木匠的祖師爺,此次被選為該套紀念幣中5克金幣的幣面主題,可謂是眾望所歸。雖然該幣的背面圖案中沒有出現魯班的人物形象,但卻鐫刻了“中國能工巧匠·魯班”字樣,同時也選用了魯班鎖、魯班堤、木匠工具等元素,緊扣“能”、“巧”二字,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凸顯了以魯班為代表的工匠精神。
幣面圖案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中間吊著一根鉛垂線,下端是鉛垂,這是用來判斷建筑外墻是否垂直的工具,因為是截面圖,所以圓錐形的鉛垂看上去呈三角形。鉛垂線上接幣邊,鉛垂尖下連魯班堤,把畫面平均分成左右兩塊,頂部散落若干片刨花,刨花的作用在于將兩塊畫面有機結合,看似分開,實則統一,左邊刨花較少,右邊刨花偏多,這種不對稱之美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且不顯呆板,增加了刨花靈動之趣。
上半部分左邊是重點突出表現的魯班鎖,為實物造型的智力玩具,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榫卯構件,六塊木頭拼插、搭扣在一起,嚴絲合縫,很難分開。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曲阜孔廟等建筑群就是由這種榫卯結構組合修建而成,歷經千百年依然巋然不倒。上半部分右邊為木匠常用工具,為線條勾畫,有斧、鑿、矩尺、圓規等,相傳這些工具是魯班發明的,但也可能是他的徒弟或后人發明的,因為魯班名氣最大,所以都歸在他的身上。魯班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后世很多著名建筑都留下了他的傳說,聊城古城中央的光岳樓,據傳就是魯班顯靈,幫著工匠修建的,因而在樓內設有“魯班祠”以示紀念。
幣面的下半部分是魯班堤,這座真實存在的歷史遺跡,歷經兩千余年,仍矗立在山東省滕州市界河岸邊。魯班是滕州人,經常為家鄉父老做好事,為防止界河水患,他率領徒弟、眾多工匠采集石頭做成碌碡,搭配石塊、石磚等,筑成牢不可破的大堤,當地至今流傳著魯班“三千滾明珠”的神話故事。幣面上的魯班堤基本保留了文物的原貌,風雨剝蝕的痕跡、石縫中長出的野草,是歷史的積淀,也是歲月的見證,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工匠精神的體現,沒有魯班和工匠們的精心打造,魯班堤恐怕早已被水沖垮,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古代的人們杜撰了美麗動人的傳說,贊頌魯班的功績,口口相傳。今天,“中國能工巧匠·魯班”紀念金幣以國家法定貨幣的形式展示了魯班的發明創造,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必將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希望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始終踐行工匠精神,忘我追求、精益求精、造福于民。(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