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以特有的書體筆畫和結構章法書寫漢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據考古發現,最悠久的可以識別其內容的漢字源于商代,而最古老的書法——篆書也起源于商代。漢字書法從遠古走來,一直到今天,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每一種字體都是一種不同的書法藝術。其中篆書作為古老的字體,還被刻畫在各種家具、古玩之上,起到裝飾的作用。正是這些文字,書寫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和靈魂。
為了傳承中國的書法文化,展現書法藝術的魅力。中國人民銀行于2018年6月28日發行了中國書法藝術(篆書)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包括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4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的8克金幣正面圖案為金文“中國”字樣襯以青銅器裝飾紋樣,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商代眾人協田卜骨刻辭及其“協田”字樣與“中國書法藝術”篆刻鈐印等的組合設計,并刊“中國書法藝術·商·眾人協田卜骨刻辭”字樣及面額。
正面圖案中,用金文撰寫的“中國”字樣字形修長,向下延伸,一筆一畫均粗細一致,這種看上去很均勻的運筆,有一種樸素的美感。整體觀之,每一個字都像是門前的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水,給人一種純凈簡約之美。中國是一個有著長江、黃河流域的國家,所以一筆一畫中都帶著水的靈韻。幣面上的金文“中”字就像無數的小河支流匯入長江,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前奔涌,在匯集了無數的支流后,越發壯大,直至形成浩瀚之波東流入海。“國”字則像是在無數河流交錯的荒地上,開墾出來的一塊塊可以耕種的肥沃田地。一筆一畫之間,都離不開水的影子。“中國”兩邊的青銅器裝飾紋樣給人以古樸、滄桑、神秘之感。
背面圖案中,協田二字如涂鴉一般的被刻在幣面的左上方。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那些如涂鴉一般通俗易懂的畫。一塊地,被分成了若干份,人在其上耕種,這就是最原始的田字的由來。三個人,同時耕一塊田,這就是最原始的協字。那時,鐵質的農具還沒有出現,青銅器又太過珍貴,于是大家都只能拿著比較堅硬的石頭開墾,耕種土地,效率很低。為了提高效率,只有許多人同時耕種一塊土地,這就是協田的意思。
圖案正中,是一塊殘破的獸骨,獸骨上刻畫了一些甲骨文,其上的文字用現代漢字表達應該為“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大意是大王號令大家一起耕田,并詢問是否會有好的收成。仔細觀察獸骨,上面還有一道道的裂紋,像是被火灼燒而產生的。在我國古代,古人們習慣通過灼燒刻有象征意義符號的獸骨,根據獸骨灼燒出的裂紋來判斷吉兇禍福。那斑駁殘破的獸骨,那原始的文字,無不透露出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無不透露出那來自數千年前的原始、神秘的氣息。幣面上獸骨的裂紋、凹凸不平的表面,充分凸顯出了獸骨的年代感。看著它上面篆刻的那些甲骨文,就好像看到了原始的人類用磨得鋒利的石塊,在獸骨上一筆一畫書寫的場景,這枚幣為你我打開了一扇穿越之窗。
文以載道,漢字是傳承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們中華民族靈魂和精神的凝聚。從這枚中國書法藝術(篆書)8克金幣上,我們看到了文明的火種——文字的起源,同時它還展示了書法藝術特有的美感。這枚紀念幣的發行,必將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揚和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供稿:唐山中金金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