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瓦當演繹現代奧運——第29屆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第1組)金幣賞析 |
商周青銅流千古,秦磚漢瓦耀后世,魏晉風度美名揚,隋唐盛世威天下。古代先人胸懷天下,傳統文化也輝煌燦爛。2008年8月8日,注定是被世界銘記的一天。這一天,中國人民為世界友人奉上了一餐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世界再一次為之喝彩,為之瘋狂,為之震撼。
為迎接這一世界盛事,中國人民銀行于2006年9月20日發行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貴金屬紀念幣(第1組)一套,其中金幣兩枚,均為1/3盎司,銀幣四枚,均為1盎司。該套紀念幣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運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堪稱經典之作,一經上市就廣受好評。
這兩枚金幣在外形上均借鑒了漢代瓦當的造型。漢代瓦當代表了當時建筑裝飾的輝煌成就,以動物瓦當最為優秀,文字瓦當的數量最大。觀察這兩枚金幣,我們發現它們有很多共同點:形制上,它們均分區劃界,一分為四。細查之下,我們看到,金幣內框的邊緣地帶并不像之前我們習慣見到的金銀幣那樣光滑細膩,而是刻意營造出高低不平、凹凹凸凸的效果,以模仿漢瓦制作過程中雕刻圖案時刻刀劃過瓦當邊緣時陶泥掉落的樣子,設計師的縝密思慮與獨具匠心由此可見一斑。內容上,都采用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體育圖標作為幣面的一部分,生動而簡潔。簡單的線條再加上短短的四橫,就勾勒出了一匹正在奔跑的駿馬;一個“大”字加上彎彎一筆曲線就描繪出了射御時劍拔弩張的形象。此圖標最初的創意靈感來自于古代的金文和篆書,金文是象形文字,而篆書具有現代圖形的簡化特征,既易識別又易記憶。另外,兩枚金幣的右下角均刻有“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字樣及150元面額,表明了此套金幣的紀念意義和價值。
第一枚金幣的背面圖案為中國古代馬術運動造型。幣面上半部,奔馳的駿馬昂首挺胸,一躍而起,四蹄騰空;坐在馬背上的人頭戴帽冠,身著短衣,整個身體都懸在半空,雙手緊緊抓著韁繩,仿佛一松手,整個人就會掉落馬背,飛出幣外!隱約間,我們似乎可以聽到駿馬飛奔時“噠噠”的馬蹄聲,和周圍圍觀人群的喝彩聲。
如果把第一枚金幣看做是“上下結構”,那么此枚金幣可以說是“左右結構”。幣面左邊,一人左手拿弓,右手持箭,雙腿屈膝,身體后移,只見他頭部微微上揚,臉略微側向一邊,瞄準目標,用力開弓。從他那專注的神態中,我們仿佛可以預見到他箭無虛發,百步穿楊的神勇姿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生被要求必須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可見,古人不但重視各類知識的掌握,也重視身體的鍛煉與加強。“射”與“御”不但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并且通過體格上的完善而達到內心的平和,從而促進兩者的和諧互動。而現代奧運精神恰恰主張體育與心靈和諧發展,在這一點上,兩者不謀而合。從這兩枚金幣的設計上我們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從各個方面都在始終不渝地踐行著“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