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盡管人們對鄭和三次下西洋的緣由存在許多的猜想,其神秘色彩一度引起史家們的熱烈爭論與考究,但仍然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具備了許多的超前性,一個國度的強盛與熱情,在鄭和的三次下西洋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公元2005年,距離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已經600年,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中華兒女對此依舊記憶猶新。那樣的壯舉是對整個民族的鼓舞。由此,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4月11日發行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中國現代貴金屬幣以“淬煉金銀 傳承文化”為宗旨,可以說,每一枚貴金屬幣都承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另一種活潑而有力的見證。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這是一個相對宏大的題材。這樣題材的紀念幣在設計上是非?简炘O計師的。這種歷史事件題材在設計上對切入事件展現事件的角度非常值得探究。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金幣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銀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彩色徽標,并刊國名、年號。其中,1/2盎司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鄭和畫像及“欽差正使—鄭和”字樣,并刊面額。1盎司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羅盤、星相及鄭和下西洋船隊組合結構圖,并刊面額。
這套紀念幣幣面設計整體干凈簡潔,幣面元素敘事明確。金幣背面為鄭和肖像設計,與事件題材表現方式吻合度高,符合紀念幣直接敘事的敘事方式。銀幣背面的設計主要展示航海器具和船只,這作為主要人物事件的補充敘事,起到了明確的指意作用。該紀念幣正背面設計充分展現了該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敘事性、故事性比較強。因此,紀念幣在描述事件主題上,也是具備了不錯的表現能力。
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最遠曾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貴金屬紀念幣設計在把握上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幣面的表現元素不在多,而在指意之精確與深度。紀念幣設計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課題,需要多方力量集體為之努力,才能出更好的作品,流傳萬世。ü└澹涸B】毓杉瘓F有限公司 作者:楊聽松)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