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而言,少林寺山門金幣的圖稿設計更為寫實,并以正面微仰視角展現山門整體風貌,在金幣材質的映襯下,少林寺山門莊嚴雄偉的氣度盈滿幣面。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該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說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發祥地。少林寺山門,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創建,1974年翻修。門前兩側屹立著一對青石巨獅,系清代雕刻。雌雄相對,雄視南天,護衛著千古名剎。雄獅前蹄按一繡球,雌獅前蹄護一小獅,栩栩如生,給寺院增添了莊嚴肅靜的氣氛。山門外的八字墻東西兩邊互相對稱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邊的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 在彩繪斗拱,朱門雕棟,氣宇軒昂的山門上方,橫懸著康熙御筆題寫的長方形黑底金字匾額,匾中間書寫“少林寺”三個閃閃發光的斗大金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題頒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如此少林寺山門在金幣上,由于篇幅原因,只能集中空間展現山門主體的風貌,而兩旁的八字墻石坊都僅見部分,更無須提八字橫額。以及門前兩側石獅、古柏,都已隱去,實屬遺憾。但幣面在山門主體上做足了功夫,在傳統斗拱及方位圖的裝飾下,還是能感受到少林寺山門那厚重的歷史感,以及其由歷史歲月與獨特建筑風格帶來的莊嚴雄偉氣勢。
少林寺山門金幣在浮雕的創作上為幣面增添了不少藝術表現力。浮雕設計師鐘承辛在具體的浮雕處理中,既有保留,也有再創作。其中,增加的山門里的佛龕元素,是為免去原設計稿中山門洞開而形成的扁平浮雕。添加佛龕元素后,配以噴珠噴砂工藝,使空間感和層次感更為豐滿。另外,左右兩窗綴有相對繁雜的窗格紋飾,與屋檐的規整精細雕飾形成呼應。而減少的則是山門墻體與基座青磚的處理,主要以簡略筆觸,彰顯厚重感,同時,也是與山門繁復的斗拱雕棟形成簡繁對比,從而才有了在浮雕之間流動變化的建筑氣韻。此外,在瓦楞的處理上,也是做了一些細節調整,力求與整體浮雕達到和諧一體。少林寺山門的浮雕,在增增減減之中,在極為有限的空間里,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少林寺山門的雄偉氣勢。在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表現藝術中,這種在設計圖稿與浮雕設計上對表現對象的略微調整與畫面截取,都是屬于再次創作的范疇之內。包括之后的工藝鑄造,都會留下對表現對象的再創作痕跡,也是在這三方面共同的作用下,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上的人、事、物,才擁有了更加豐富的生命力,才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李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