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銀幣石膏模
在制作曹雪芹誕辰300周年銀幣浮雕之前,我仔細揣摩了圖稿并閱讀了《紅樓夢》。對于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進行了分析。單純看這只是一幅略顯平常的景致,但其中卻隱喻了曹雪芹的人生,從中折射出一些情緒與思想。
在浮雕創作過程中,首先我要表現雪中景色,作為畫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想可能隱喻了曹雪芹名字中的“雪”字吧,同時更渲染了整體氣氛,隱隱地折射出主人公這一家道中落貴族的晚年命運。只見那些落于樹枝地面上的積雪,“菱花空對雪澌澌”。寒冷落寞,它們覆蓋于物體之上,堆疊在一起,虛虛實實地透射出底部物體的輪廓。正所謂“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在制作中覆蓋白雪的形體,不能處理得太實,尤其是地面從實到虛,最后融為平面,漸變顯得比較微妙。由于畫面來自一幅照片,因此在藝術處理的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化繁為簡的手法,省去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繁雜細節,最終使對象顯得更整體,效果更空靈一些。
畫面中第二個吸引人的元素就是樹木,其在畫面中占到很大的比重,那棵歷經滄桑彎曲生長的老槐樹,在我看來,就如同曹雪芹本人一般,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由興到衰的過程,內心的痛苦與現實的幻滅感傷,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如同盤繞、蒼涼的老樹與后方那些密密麻麻的枝干一樣,在這寒冷的冬季,不會呈現出一絲的溫暖。尖銳的樹枝,仿佛能刺進每個人的內心。在樹枝的處理中,我有意將其表現得更尖銳、更蒼涼,更多地運用直線條來塑造這些形體。對于前方老樹,我著重細細刻畫樹皮上的紋路,就像歷史留下的痕跡,深深地刻印在了身軀之上。整個畫面在樹木的包圍下,更顯蕭條與掙扎,這就是畫面帶給我的感覺,而我要做的就是,將它更強烈地表現出來。
處于畫面右邊的《紅樓夢》線裝書,作為整個畫面的又一個重要元素出現。看似游離于景致之外,卻與之緊密不可分。曹雪芹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創造了不朽巨著,其實整個故事就是他人生的縮影與寫照。“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的感嘆、無奈、苦澀與炎涼,都深深地濃縮其中,看似淡淡而過,卻給人難以磨滅的震撼。在書籍的處理中,我嚴謹地還原線裝書的質感。表面的材質與紙的質地,我參考了大量的圖片,力求以完全寫實逼真的手法,來塑造對象。從而與畫中景致相輝映,共同訴說這久遠的往事。
浮雕制作過程中,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過是鏡花水月夢一場,最終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是我對于《紅樓夢》的大致理解與概括,現在通過浮雕的再創作,將原本圖稿畫面中的情緒進一步強化渲染,使得原本單純的景物變得更為耐人尋味,抒發情感,從而賦予它更多的象征意義。(作者單位: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