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同時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由來有著諸多的說法,包括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以及紀念曹娥說。而百姓最為接受的是紀念屈原說。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名臣屈原,在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百姓紛紛劃船打撈屈原尸首,并包粽子丟入汨羅江以免河魚嚙咬屈原真身。而后來的統治者為了樹立忠君愛國的榜樣,從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時至今日,我國為了更好地讓民眾了解并重視傳統節日,也為了更好地弘揚愛國精神、民族氣節與時代精神,將端午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5月15日發行了一枚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該枚1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是屈子祠,并刊有國名、年號。屈子祠又名屈原廟,為祭祀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神位之祠廟,位于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畔,玉笥山麓。
正面圖案
銀幣上的屈子祠圖案,選取的是屈子祠的正大門。該大門在紀念幣上依然顯得威嚴莊重,飛檐琉瓦、牌匾紋飾以極精細的筆法被復制于幣面。整體圖案層次分明、輪廓清晰,四頭石獅子立于祠堂前,栩栩如生。屈子祠的大門前,設計者刻意用浮雕工藝設計了一段青石路,給人以磅礴無盡之感。整個正面圖案氣派非凡,一股凜然正氣呼之欲出。
銀幣的背面圖案選取的是端午的傳統活動——賽龍舟的場景。三架龍舟兩首一尾,由近到遠依次被雕刻于幣面。鱗鱗波光的湖面,通過層層疊疊的半圓圈圖案加以呈現。在湖面上,是聲勢浩蕩的龍舟,含珠的龍頭在厘米見方之地上,依然透出一股中國古老神獸的王者霸氣,龍眼、龍須、龍嘴乃至龍鱗,無一不得到細致的展現。至于在龍舟上奮力搖櫓擺槳的人,他們整齊劃一的動作,緊繃的胳臂,微微前躬的姿態,都通過精妙的雕刻躍然于幣面,一種龍舟競賽特有的攜同一致之感頓時變得鮮活起來。細細觀摩紀念幣的背面圖案,我不由得被龍舟競賽那熱火朝天的氣氛所感染,而想躍躍欲試了。
背面圖案
三龍舟并行的圖案設計,依靠古代節日活動,還體現出了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競爭意識。而圖案中那搖旗吶喊的人,以及那象征洶涌河流的水波紋,更是整個紀念幣的點睛之筆,將龍舟比賽那氣壯山河之勢一下具象化了。
這枚端午節紀念銀幣在設計上匠心獨具,所選的屈子祠與龍舟競賽圖案,可謂高明,一靜一動,動靜相映。屈子祠的選取在情理之中,而龍舟競賽的場景出現于幣面,則實為用心良苦。龍舟是傳統文化的承載所在,不僅懷古,更是寄托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而在制作上這枚銀幣也力求精益求精,極致完美。采用的浮雕工藝繁復精細,特別是對于圖案細節上的處理,可謂一絲不茍。借助鏡面和噴砂工藝,使得銀幣正背面的圖案有著明暗變化,層次豐富。浮雕工藝的運用,使得圖案立體感十足。在金屬光澤與質感的烘托下,屈子祠與龍舟競賽仿佛煥然一新,有了一種別樣的意味。
這枚1盎司銀幣是工藝與情感的完美融合,沉甸甸的銀質紀念幣,傳承著沉淀了千年的愛國情。而這枚端午節紀念銀幣所蘊含的美好愿景,也在設計師的精工細作下得到了充分的宣揚,實乃藝術精品,不可多得。(深圳市鑫泉金銀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葉霞)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