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金民”又現 黃金“8時代”機會幾何? |
全球金融危機陰霾未消,黃金“硬通貨”魅力仍然若隱若現。 前期,在美聯儲“印鈔”效應帶動下,黃金快速上攻,距1000美元大關僅一步之遙。隨后掉頭向下,一路跌破每盎司900美元支撐,重回“8時代”。 雖然金價上躥下跳,但其在金融動蕩中的“避風港”本色依然吸引投資者目光,上海近期又現“一擲百萬金”的最牛“金民”。 那么,“8時代”的黃金投資機會幾何?風險幾多? 400萬元現金購金條 上海最牛“金民”再現 2008年3月,國際黃金價格一路飆升。一位上海投資者在位于上海的中國黃金五角場旗艦店一次購入投資金條13公斤,斥資近300萬元,成了最牛“金民”,這一消息一度成為熱點新聞。 這一紀錄在本輪金價走低時又被刷新。近期,一位投資者在中國黃金位于上海的一家金店一次購入20公斤投資金條,投資400多萬元。 中國黃金集團上海黃金公司總經理李清飛告訴記者,這位“金民”完全是以現金方式購買金條,并且主要選擇投資一公斤的大金條。“這位投資者帶來了近416萬元現金,由于沒有事先準備,我們緊急調配了8名收銀員來點鈔,20公斤金條次日被提走。” “事實上,目前國內投資者對實物金條投資熱情很高,尤其是金價稍有下跌,金條銷量節節攀升。”李清飛介紹,今年3月上海黃金公司在滬推出了“中國黃金財富金條”,這種金條最低售價僅在交易所即時金價上每克加5元,創出了實物黃金投資市場價格新低。“推出一個月,銷售達到6000萬元,差不多200公斤黃金,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 金融動蕩潮水未退,黃金投資熱情難消。作為對抗金融動蕩、通貨膨脹的資產“穩定器”,黃金越來越成為投資者重視的品種。 在滬經商的張崇偉告訴記者,目前他已經開始買入一些金條,減少股票投資。“我們經商的朋友圈子里不少人都這樣做,主要為了降低風險,保值。” 而近期成為社會熱點的有關財富報告也提到,通過抽樣調查,中國富裕人士中12%增加了黃金投資。 無獨有偶,知名金融機構ING日前發表最新“投資者情緒指數”顯示,中國內地投資者一季度投資情緒指數大幅回升兩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31%的投資者持有黃金,這一比例甚至略高于持現金或存款。 牛回頭”還是“熊出沒” “8時代”的黃金將往何處? 今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加深,各國實體經濟受到沖擊,國際金價在避險需求下不斷被推高,2月下旬再次突破了每盎司1000美元的“天花板”。正當各大國際金融機構紛紛看好黃金將繼續走高,金價卻很快進入下降通道,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期金一度連續四周收低,直至美聯儲公布“印鈔”計劃再次加強市場對美元貶值、通脹加劇的預期,黃金才再度一飛沖天,迅速上攻,單日上漲超過64美元。 隨著G20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諾將出售部分黃金儲備,國際金價加速下滑。而近期富國銀行、美國高盛等金融機構一季度業績向好提振了市場信心,美股開始一輪狂飆,美元走強同時擠壓了黃金避險泡沫,金價跌破每盎司900美元,重回“8時代”。 與此輪黃金走弱步調一致的是,前期不斷刷新持倉量紀錄的黃金ETF基金,開始減倉,這也動搖了市場信心。 盡管保值避險投資需求依然存在,但近期黃金走勢卻顯得“牛氣不再”。 海通期貨分析師姚弘分析,近期黃金與美元相關性越來越弱,隨著全球經濟轉好預期增加,黃金短期避險功能消退,大宗商品開始上揚。“目前金價可能還沒到底,但是并不代表黃金牛市已經結束,金融危機影響仍在,黃金仍是首選保值資產。” 黃金牛市從1999年每盎司250美元左右起步,已連漲10年,但其漲幅遠遠小于原油、鎳、銅等大宗商品,泡沫相對較小。“雖然短期來看,金價進入高壓區,尤其是近期連續三次上攻900美元都沒有突破,近階段繼續下探的可能較大,但牛市基本面還沒有改變,后市仍然存在機會。”黃金業內專家周洪濤說。 1 風險控制仍是黃金投資關鍵點 黃金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國內投資者來說,不管是家庭資產的保值性投資,還是作為以獲利為目的的投資品種,分享“黃金牛市”紅利,并非遙不可及,但關鍵是要注意控制風險。 “買金條壓箱底就是很好的黃金投資方式,而且也是一般人最熟悉和最能接受的黃金投資渠道,目前市場熱情很高。”上海九洲黃金公司副總經理張敏民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他們公司在滬金店投資金條銷量明顯攀升。 李清飛也認為,相比于股票、外匯等其他投資品,黃金是唯一的非信用產品,其抗風險能力和保值能力突出。“但絕非高盈利性品種,適合長期投資。” 業內專家也指出,一般來說,作為“壓箱底”的長期持有型實物黃金投資,短期的價格波動影響不大,不必太計較漲跌。但要關注介入時機,比如去年3月出現的上海“最牛”金民購入時正是價格高位,成本應該在每克230元以上,至今仍未“解套”。 除了購買實物黃金,目前投資者可參與的黃金投資渠道越來越多,國內黃金市場也日趨活躍。 隨著近期上海黃金交易所現貨黃金延期交易產品向個人投資者“開閘”,興業、工行等金融機構陸續“試水”。同時,工行、中行、民生、興業等四大銀行也首次獲批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會員,取得開展黃金期貨自營業務的資格。 大陸期貨黃金分析師李迅認為,金融機構的參與,必將使國內黃金市場進一步做大,投資者參與的機會和渠道也會進一步增多。 但他指出,黃金期貨和現貨延期產品都具有杠桿交易的特性,雖然盈利較多,但風險很大,參與者一定要具備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知識。“千萬不要以為黃金很"保值",就忽視了黃金投資的高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