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暴漲引發巨量回購 黃金投資工具還需多思量 |
上周五,國際期金價格突然飆升至1000美元上方,并最終收盤于1002.20美元/盎司,而近幾個交易日國際現貨金價也在千元附近徘徊,醞釀再次突破1000美元/盎司峰值。 金價暴漲引發巨量回購 去年三月,國際金價首次突破1000美元的關口。 “從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國內黃金投資者回購規模正在擴大,回購量是平時的10-20倍。”高賽爾金銀首席分析師王瑞雷告訴記者。此前在投資性金條的投資者當中,回購的比例一直不高,而最近卻出現了井噴的現象,最近3個月以來高賽爾金條的回購比例更是高達40%。 難道回購量的爆發僅僅是因為金價再度高漲、投資回報率凸顯嗎?對此,王瑞雷還分析了兩點原因: 其一:國內投資者的購金本意就是希望通過變現獲得收益。“和歐美避險需求不同的是,國內投資性需求占主導,那么既然是投資性需求,投資者變現的意愿就會很強。”他解釋道。據他介紹,黃金價格從先前的100多元/克上漲到200多元/克之時,公司面臨的回購壓力已不小。 其二:由于近期股市出現回暖,這使得很多投資者存在現金需求,因而當黃金價格上升至心理價位時,回購潮涌動在所難免。一般情況下,黃金公司或者銀行發售的金條可以回購,而回購價格以回購單位列出的為準。以今日高賽爾金條的成交價格為例,銷售價格為223.20元/克,而回購價格為214.50元/克,與一個月前190.25元/克的回購價相差了24元左右。 黃金投資切忌眼光狹隘 “本來也沒想著回購,畢竟回購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近期看黃金漲勢兇猛,于是就把手中持有的1公斤黃金都賣了。”一位黃金公司的客戶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購買實物金而準備將其變現回購的投資者比例其實很低,一般只占到10%左右。而從金條的回購熱潮中,很多投資者也發現了投資性金條的變現能力正在逐步加強,移轉也變得非常方便快捷。那么必然會有投資者要問:銀行的紙黃金和代理實物黃金業務又什么可取之處呢? 工行浦東分行個人高端客戶經理李吉向記者介紹了投資者可選擇的另外兩種不帶杠杠交易的品種與投資性金條的區別,也提醒投資者在黃金投資前多了解投資工具,切忌眼光狹隘。 目前,包括工行、建行和中行在內的幾家銀行分別都有自己品牌的紙黃金業務,它的本質是銀行作為做市商和投資者對手交易,客戶與銀行報價買賣賬面黃金,并不能提金。“對于完全信任我國銀行,特別是大行信用的黃金投資型客戶來說,紙黃金的唯一缺陷——信用風險可以被忽略,而它卻提供了較長的交易時間和成本。”李吉介紹。 另外,還有一種和投資性金條性質基本類似的金交所“賬面實物黃金”業務,也即銀行的代理實物黃金業務。其本質上是銀行作為中介機構代理客戶下單,并與金交所的其他參與者進行場內撮合成交。 “實際上,銀行在其中充當著和股票市場中券商一致的角色。”李吉解釋。而代理實物黃金是兼具紙黃金和投資性金條優勢的品種,即它既可以選擇提取實物金,也可以不提金而直接在賬面進行和紙黃金一樣的交易。 但是,從交易時段和成本上比較,工行、興業、華夏和深發展銀行開辦的代理實物黃金業務要略次于紙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