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位歐洲央行官員曾掏出一張歐元紙幣扔在桌子上,并指著那張皺巴巴的紙幣斷言道:“這就是歐洲的問題所在——上面只有窗戶和橋梁!”
這位央行官員認為,在創建這一現代歐洲貨幣體系時,官員們不想引發令人不快的民族主義爭論而回避了這一問題,并用建筑符號代替名人面孔印制在紙幣上。
現在看來,這足以說明,為什么向歐洲公民兜售歐洲統一夢如此艱難,或者為什么全球化在選民中激起了如此復雜的感受——因為今天的歐洲缺乏清晰、統一、有共鳴的歷史人物。
全球化之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耶魯大學教授杰弗里·加滕在他今年出版的《從絲綢到硅》一書中,通過講述世界各地10位曾打破過全球化壁壘的人物經歷,描繪了全球化的故事。加滕自己選出的人物包括成吉思汗、鋪設首條跨大西洋(6.730, 0.06, 0.90%)海底電纜的塞勒斯·菲爾德,以及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安迪·格羅夫等。
但通讀這份名單可以發現,這些人中幾乎沒人公開為全球化辯護過。相反,圍繞全球化的辯論往往被唐納德·特朗普、奈杰爾·法拉奇之流所主導,他們將反全球化的言論人格化,而全球化英雄的形象則很難想象。
當然,或許這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歐元還能再存續20年,或許德拉吉的頭像會出現在上面;而到21世紀中葉,馬克·扎克伯格或者比爾·蓋茨的面孔也會成為網絡一體化的符號。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