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收藏在收藏領域中雖不算大熱門,但也有千百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正所謂360行,行行出狀元,懂得“玩”的人能將硬幣收藏變成一種事業。既然是“玩”,當然也有玩的套路和方法,其實方法很簡單:收藏者先要了解硬幣有哪些分類,然后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堅持不懈,必然有所收獲。
題材幣
按題材收集硬幣,是最容易得到硬幣愛好者認同的發展路線。當代國際幣可按照政治、歷史、戰爭、軍事、動植物等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可覆蓋硬幣收藏者的全年齡段,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
典型的重大事件題材幣:美國1993年發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半美元銀質紀念幣
君主頭像幣
將君主頭像印在硬幣正面是西方國家自古以來的傳統,如今很多國家仍沿襲未變,如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算得上是在硬幣上亮相最多的人物之一,每年英聯邦各個成員國都會發行大量的女王頭像紀念幣。由于女王頭像幣實在太多,很多人在選擇這一收藏方向時會按照女王不同年齡的肖像或者按照不同面值進行收集,即便如此,也很難收全,但人們的樂趣往往就在于此。
出現于硬幣上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女王肖像
樣幣
樣幣,顧名思義,即呈樣幣,在大眾印象中往往是硬幣中“高大上”形象的代表。但與我國不同,很多當代國際幣樣幣具有一定的商業化性質。即便如此,也有很多硬幣愛好者仍然對樣幣情有獨鐘,畢竟它要比放開發行的紀念幣更加稀有。
乍得1971年100中非法郎樣幣,物美價廉的樣幣是廣泛存在的。
多金屬幣
在通常情況下,硬幣愛好者將含有兩種主要金屬材料,在局域上呈現出明顯顏色區分的硬幣稱為雙金屬幣或雙色幣。同理,含有三種金屬材料的硬幣被稱為三金屬幣或三色幣,這樣的硬幣就是多金屬幣。多金屬幣外觀絢麗,工藝難度大,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硬幣愛好者。在互聯網上,你還能找到“雙金屬俱樂部”,與其他多金屬幣的粉絲匯聚一堂。
典型的雙金屬幣:瑞士2009年“紅鹿”10瑞士法郎紀念幣,外環為鋁青銅質,內芯為銅鎳質
異形幣
看到這個名詞無需緊張,這里的“異形”可不是指同名電影里那個異形。傳統的硬幣是圓形的,但當代國際幣早就突破了這一傳統,想象力豐富的設計師們,將硬幣設計成多邊形或立體形,甚至將一個幣做成多塊組合——但多邊形硬幣仍是最容易被人接納的異形幣。
別有異國風情的異形幣:馬恩島2008年1/5克朗三角形金質紀念幣
仿古幣
硬幣的世界豐富多彩,有人喜歡異形幣,也有人喜歡傳統幣,甚至有人喜歡帶一些滄桑氣息的銀幣。仿古幣正是為此而生,它采用先進的做舊上色工藝,為圖案設計增添魅力。在歷史故事題材方面,仿古幣具有渲染戲劇氛圍的優勢。它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夠減輕氧化對硬幣視覺效果的影響,這是很多紀念幣不能匹敵的。
增加歷史氣息的仿古幣:紐埃2015年“《圣經》故事系列——十誡”2紐埃元銀質紀念幣
名師設計的幣
收藏界一向講究“傳承有序”,前提是名師之作。金石玉玩出名師,硬幣界同樣有錢幣設計大師。經常接觸國際幣的硬幣愛好者,一定會收集若干枚圖案風格相仿的紀念幣,其實很多紀念幣就是由同一名設計師設計的。國際幣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奧地利造幣廠的三位錢幣設計師,他們設計的硬幣在“世界硬幣大獎賽”屢屢獲獎,代表了國際幣界的一流硬幣設計水平。雖然名師設計的硬幣還不是紀念幣收藏的主類,但名師和名作注定將伴隨著時間的沉淀,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奧地利精品紀念幣的經典之作:奧地利2013年“野生動物系列-紅鹿”100歐元金質紀念幣。由奧地利造幣廠著名設計師托馬斯·佩森多費爾(Thomas Pesendorfer)和赫爾穆特·安德克林格(Helmut Andexlinger)聯合打造。
當代國際幣的玩法并不局限于以上幾種分類,有的人還喜歡收集特殊面值幣、小規格金幣等等,無論怎樣,我們都要遵循一個原則:量力而行,專一有成。(編譯:馬天一)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