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城有生死興衰。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城,在歷史的滾滾長流中幾近消失,偶然的機緣使之重現天日,供今人憑吊懷古。2015年,紐埃委托新西蘭造幣廠開始生產發行“被遺忘的城市”系列銀質紀念幣。這套紀念幣采用精制工藝,面值2紐埃元,重1盎司,含銀99.9%,直徑40.7毫米,發行量2000/枚。“吳哥窟”是系列發行的第3枚幣。
高棉帝國(又名“真臘”)存在于公元9-15世紀,在12世紀吳哥王朝鼎盛一時,稱雄東南亞地區,版圖包括如今柬埔寨全境和泰國、老撾、緬甸及越南等地的一部分。高棉國的都城是吳哥王城,在王朝興盛時期,吳哥城中興建了大小寺廟600余座,形成了極其壯觀的建筑群,如今這些建筑已成為東南亞歷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遺產。吳哥窟是吳哥城保護得最完好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它以雄偉的造型、平衡的布局、協調的比例、優美的線條以及細致的浮雕聞名于世,在吳哥王朝時期被稱為“毗濕奴神殿”,作為高棉國的太廟,供奉化身為印度教之神的國王。在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中,吳哥窟又被稱為“桑香佛舍”。
銀幣的正面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頭像。銀幣背面以正面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吳哥窟的主體建筑,5座寶塔中的3座形成“山”字形,壯觀威嚴。吳哥窟在設計上采用了高棉寺廟建筑的典型布局:祭壇和回廊。祭壇在回廊的環繞下,堆砌3層,象征了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而5座寶塔則象征了須彌山的5座山峰。這枚銀幣引人入勝的是其造幣噴砂技術與視覺藝術的結合,在有限的空間中,噴砂圖案以鏤空形式再現了吳哥窟滄桑斑駁的歲月痕跡。鏡面中的道路,實際上在近代拍攝的照片中野草叢生,荒涼落寂,但在這里處理成鏡面,使人聯想到歷史的虛無,以及尋古覓跡之路的無盡憂思。吳哥窟的所有雕刻、浮雕由石塊雕刻結合而成,接縫完美,雖然如今已經風化斑駁,但仍保留著往日的風采。
1866年由法國探險家拍攝的吳哥窟照片
由于戰爭影響和環境惡化,吳哥城逐漸衰落,在被廢棄之后,植被蔓延,密林覆蓋了這座曾經輝煌的古都。19世紀,吳哥窟被歐洲人發現,其建筑藝術和流出的文物震驚世界。20世紀,人們積極開展吳哥窟的保護工作,使吳哥窟的很多建筑得以延續生命。今天,吳哥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享譽世界,接待著絡繹不絕的游客。(編譯:馬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