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有漢尼拔頭像的三謝克爾銀幣
鑄有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頭像的兩謝克爾錢幣
鑄有哈米爾卡頭像的三謝克爾銀幣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省的首府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一種說法:巴塞羅那一詞與古代迦太基著名的寡頭家族——巴爾卡家族密切相關。
巴爾卡家族是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最著名的寡頭家族之一,他們在公元前3世紀時曾將迦太基的勢力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并建立了多座城市。在如今的西班牙仍可見到當年巴爾卡家族擴張殖民的痕跡,比如馬翁與卡爾特哈達希特兩座古城,卡爾特哈達希特即新城之意,羅馬時代將其更名為新迦太基城,現名為卡塔赫納。
巴爾卡家族在迦太基地位顯赫,他們長期與羅馬為敵,深深影響了西地中海世界的歷史發展。家族中最著名的成員便是參加過第一次布匿戰爭與雇傭兵戰爭的名將哈米爾卡及他的三個兒子和長婿,長子是名揚千古的漢尼拔,次子為哈斯德魯巴爾,幼子為馬哥,長婿為“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除了次子哈斯德魯巴爾及幼子馬哥以外,剩下的三人都在迦太基錢幣上留下過印記。
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名將哈米爾卡曾在西西里與羅馬軍隊鏖戰,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羅馬在阿蓋特斯海戰中取得完勝,切斷了迦太基與西西里的聯系,迦太基指示哈米爾卡與羅馬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魯塔提烏斯和約,第一次布匿戰爭遂以迦太基的失敗而告終。戰后,哈米爾卡曾平定了聲勢浩大的雇傭軍叛亂,之后,在迦太基元老院的準許下,哈米爾卡擴充軍備、招募兵勇,并領軍西征,鞏固迦太基在北非的統治。在離開迦太基城前,哈米爾卡令其子漢尼拔在神壇前發下“永與羅馬勢不兩立”的毒誓。并于公元前237年攜長婿“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及三子通過赫拉克里斯之柱,北渡直布羅陀海峽,收復腓尼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勢力范圍。遠征軍首先控制了莫雷納山脈的銀礦,隨后建立阿克拉魯克城。在隨后向西北的擴張中,哈米爾卡在與當地土著部落的戰斗中陣亡。
哈米爾卡死后,長婿“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襲位,統領伊比利亞半島的迦太基軍隊。在他的帶領下,迦太基進一步在伊比利亞擴張,并建立了卡爾特哈達希特城,即新迦太基。日后,這座城市變成為伊比利亞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據錢幣學家考證,在建城后不久,新迦太基城便開始發行了以“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頭像為面文的兩謝克爾銀幣,其背面為著名的迦太基戰艦。在戰艦上,雕刻著兩面盾牌,象征著船上全副武裝的戰士隨時準備投入戰斗。錢幣背面刻畫的迦太基戰艦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先進的戰船,曾讓羅馬軍隊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吃盡苦頭。
公元前221年,“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被凱爾特奴隸刺殺身亡,哈米爾卡的長子漢尼拔襲位。這之后,新迦太基城便發行了兩種新式錢幣,其中一版的正面以長須長者為面文,背面為非洲大象及著長衫的馴象師。長者的身后為巨棒,表明此人可能是閃米特的大力神梅爾卡特。有學者指出,長須大力神的面容很可能是依照漢尼拔之父哈米爾卡的容貌所刻。另一版錢幣的正面為壯年的梅爾卡特,背面為非洲大象。有人認為,此處的大力神應是依照漢尼拔本人真容所做。這兩版錢幣都各有三謝克爾與兩謝克爾兩種重量。與新迦太基先前發行的錢幣相比,它們皆為高浮雕錢幣,顯得技高一籌,毫不遜色于同時期的希臘錢幣,這反映了新迦太基在巴爾卡家族統治下繁榮的經濟與燦爛的文化。錢幣背面的圖案令人聯想到那些讓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迦太基北非戰象。據悉,漢尼拔在經過一系列準備后,于公元前218年率領兩萬大軍和戰象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長途奔襲羅馬本土。漢尼拔大軍在波河流域首敗羅馬軍團,隨后占領伊塔魯利亞地區。在之后的坎尼大會戰中,漢尼拔利用鉗形戰術,誘敵深入,各式兵種相互配合,全殲了前來抵御的羅馬主力軍隊,羅馬軍隊的統帥、兩名前執政官、八十名元老院議員和四十八位羅馬軍官悉數陣亡。戰后,亞平寧半島的多數城邦與部落宣布臣服于迦太基,羅馬面臨了極大的政治與軍事危機。
坎尼會戰后,羅馬人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消耗戰術,避免與漢尼拔軍隊發生正面沖突。漢尼拔繞開羅馬,向南意大利發動進攻。漢尼拔雖然繼續連敗羅馬軍隊,在南部攻城掠地,但遠征軍此時已兵困馬乏,羅馬也逐漸收復失地。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回師亞平寧中部,等待其弟哈斯德魯巴爾率領的西班牙援軍一道會攻羅馬。但哈斯德魯巴爾在意大利北部戰敗陣亡,巴爾卡家族的大本營新迦太基也被羅馬攻克,幼弟馬哥試圖收復之,也被羅馬擊敗,漢尼拔處境日漸不利。
此時的羅馬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派遣大西庇阿斯領兵在北非的迦太基城登陸,漢尼拔被迦太基元老院緊急召回,防衛本土。在扎馬戰役中,大西庇阿斯擊敗了漢尼拔指揮的軍隊,迦太基向羅馬投降,并簽訂了條件苛刻的合約,同時向羅馬交出漢尼拔。漢尼拔遂流亡海外,他首先來到了迦太基人的母邦腓尼基城,之后成為了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的賓客。安條克三世忌憚漢尼拔的才能,在與羅馬的戰斗中,他將塞琉古海軍交給漢尼拔指揮,塞琉古軍隊遂有優里門頓河之敗。當塞琉古與羅馬和談之際,漢尼拔出逃至克里特,不久后便又來到與羅馬盟友帕迦馬王國為敵的比提尼亞王國,并幫助其連敗帕迦馬。羅馬隨即出面要求比提尼亞交出漢尼拔,一代名將不甘受辱,自殺身亡。
曾經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巴爾卡家族,最終以名將自戕作為謝幕。然而,巴爾卡家族對歷史的貢獻卻不容忽視,他們不僅對伊比利亞半島的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培育出了一代軍事、外交奇才漢尼拔,無論是他的戰術思想,還是傳奇的人生事跡,都成為人們品讀、研究的素材。新迦太基所發行的巴克卡家族錢幣,成為這一傳奇家族的“見證人”。
巴爾卡家族是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最著名的寡頭家族之一,他們在公元前3世紀時曾將迦太基的勢力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并建立了多座城市。在如今的西班牙仍可見到當年巴爾卡家族擴張殖民的痕跡,比如馬翁與卡爾特哈達希特兩座古城,卡爾特哈達希特即新城之意,羅馬時代將其更名為新迦太基城,現名為卡塔赫納。
巴爾卡家族在迦太基地位顯赫,他們長期與羅馬為敵,深深影響了西地中海世界的歷史發展。家族中最著名的成員便是參加過第一次布匿戰爭與雇傭兵戰爭的名將哈米爾卡及他的三個兒子和長婿,長子是名揚千古的漢尼拔,次子為哈斯德魯巴爾,幼子為馬哥,長婿為“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除了次子哈斯德魯巴爾及幼子馬哥以外,剩下的三人都在迦太基錢幣上留下過印記。
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名將哈米爾卡曾在西西里與羅馬軍隊鏖戰,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羅馬在阿蓋特斯海戰中取得完勝,切斷了迦太基與西西里的聯系,迦太基指示哈米爾卡與羅馬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魯塔提烏斯和約,第一次布匿戰爭遂以迦太基的失敗而告終。戰后,哈米爾卡曾平定了聲勢浩大的雇傭軍叛亂,之后,在迦太基元老院的準許下,哈米爾卡擴充軍備、招募兵勇,并領軍西征,鞏固迦太基在北非的統治。在離開迦太基城前,哈米爾卡令其子漢尼拔在神壇前發下“永與羅馬勢不兩立”的毒誓。并于公元前237年攜長婿“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及三子通過赫拉克里斯之柱,北渡直布羅陀海峽,收復腓尼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勢力范圍。遠征軍首先控制了莫雷納山脈的銀礦,隨后建立阿克拉魯克城。在隨后向西北的擴張中,哈米爾卡在與當地土著部落的戰斗中陣亡。
哈米爾卡死后,長婿“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襲位,統領伊比利亞半島的迦太基軍隊。在他的帶領下,迦太基進一步在伊比利亞擴張,并建立了卡爾特哈達希特城,即新迦太基。日后,這座城市變成為伊比利亞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據錢幣學家考證,在建城后不久,新迦太基城便開始發行了以“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頭像為面文的兩謝克爾銀幣,其背面為著名的迦太基戰艦。在戰艦上,雕刻著兩面盾牌,象征著船上全副武裝的戰士隨時準備投入戰斗。錢幣背面刻畫的迦太基戰艦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先進的戰船,曾讓羅馬軍隊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吃盡苦頭。
公元前221年,“公平者”哈斯德魯巴爾被凱爾特奴隸刺殺身亡,哈米爾卡的長子漢尼拔襲位。這之后,新迦太基城便發行了兩種新式錢幣,其中一版的正面以長須長者為面文,背面為非洲大象及著長衫的馴象師。長者的身后為巨棒,表明此人可能是閃米特的大力神梅爾卡特。有學者指出,長須大力神的面容很可能是依照漢尼拔之父哈米爾卡的容貌所刻。另一版錢幣的正面為壯年的梅爾卡特,背面為非洲大象。有人認為,此處的大力神應是依照漢尼拔本人真容所做。這兩版錢幣都各有三謝克爾與兩謝克爾兩種重量。與新迦太基先前發行的錢幣相比,它們皆為高浮雕錢幣,顯得技高一籌,毫不遜色于同時期的希臘錢幣,這反映了新迦太基在巴爾卡家族統治下繁榮的經濟與燦爛的文化。錢幣背面的圖案令人聯想到那些讓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迦太基北非戰象。據悉,漢尼拔在經過一系列準備后,于公元前218年率領兩萬大軍和戰象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長途奔襲羅馬本土。漢尼拔大軍在波河流域首敗羅馬軍團,隨后占領伊塔魯利亞地區。在之后的坎尼大會戰中,漢尼拔利用鉗形戰術,誘敵深入,各式兵種相互配合,全殲了前來抵御的羅馬主力軍隊,羅馬軍隊的統帥、兩名前執政官、八十名元老院議員和四十八位羅馬軍官悉數陣亡。戰后,亞平寧半島的多數城邦與部落宣布臣服于迦太基,羅馬面臨了極大的政治與軍事危機。
坎尼會戰后,羅馬人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消耗戰術,避免與漢尼拔軍隊發生正面沖突。漢尼拔繞開羅馬,向南意大利發動進攻。漢尼拔雖然繼續連敗羅馬軍隊,在南部攻城掠地,但遠征軍此時已兵困馬乏,羅馬也逐漸收復失地。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回師亞平寧中部,等待其弟哈斯德魯巴爾率領的西班牙援軍一道會攻羅馬。但哈斯德魯巴爾在意大利北部戰敗陣亡,巴爾卡家族的大本營新迦太基也被羅馬攻克,幼弟馬哥試圖收復之,也被羅馬擊敗,漢尼拔處境日漸不利。
此時的羅馬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派遣大西庇阿斯領兵在北非的迦太基城登陸,漢尼拔被迦太基元老院緊急召回,防衛本土。在扎馬戰役中,大西庇阿斯擊敗了漢尼拔指揮的軍隊,迦太基向羅馬投降,并簽訂了條件苛刻的合約,同時向羅馬交出漢尼拔。漢尼拔遂流亡海外,他首先來到了迦太基人的母邦腓尼基城,之后成為了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的賓客。安條克三世忌憚漢尼拔的才能,在與羅馬的戰斗中,他將塞琉古海軍交給漢尼拔指揮,塞琉古軍隊遂有優里門頓河之敗。當塞琉古與羅馬和談之際,漢尼拔出逃至克里特,不久后便又來到與羅馬盟友帕迦馬王國為敵的比提尼亞王國,并幫助其連敗帕迦馬。羅馬隨即出面要求比提尼亞交出漢尼拔,一代名將不甘受辱,自殺身亡。
曾經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巴爾卡家族,最終以名將自戕作為謝幕。然而,巴爾卡家族對歷史的貢獻卻不容忽視,他們不僅對伊比利亞半島的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培育出了一代軍事、外交奇才漢尼拔,無論是他的戰術思想,還是傳奇的人生事跡,都成為人們品讀、研究的素材。新迦太基所發行的巴克卡家族錢幣,成為這一傳奇家族的“見證人”。
來源:金融時報 曾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