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季永才
千秋萬歲是古代對帝王或尊者的祝賀稱頌,《新唐書·禮樂志》甚至將文武百官向皇上稱頌“千秋萬歲”,列為朝儀,可見千秋萬歲一語到唐代已成為帝王的專用品。
筆者覓到一枚小巧玲瓏的千秋萬歲連體雙魚掛錢,俗稱異形花錢,此錢上半部是一枚千秋萬歲小錢,下半部為兩條對列的雙魚,掛錢古樸典雅,光彩奪目,生動活潑,包漿自然,錢徑1.7厘米,厚2毫米,重23.56克。
掛錢與掛牌不同的是其錢體的一部分是花錢特征。掛錢在漢代即已出現,典型的有“日入千金,長母相忘”,掛錢一頭是一圓環,另一頭是方環,又有說此為扣飾。《中國花錢圖典》載:遼代出現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掛錢,一枚或幾枚千秋萬歲小錢下連著雙魚,泉魚相聯的,成了“喜結良緣”。1997年《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增刊載:有一枚千秋萬歲連體雙魚,上為3枚千秋萬歲,下為兩條并列的魚,遼錢更顯得淳樸,與筆者的藏品形制文字恰好對合,區別僅在于掛錢上部多出兩枚千秋萬歲小錢,據此文作者描述,幣文與孫仲匯先生《簡明錢幣辭典》附圖相似,“萬”為簡體,“歲”為俗體。
掛錢,俗稱花錢,據《中國錢幣》載:遼錢因而斷其為遼國錢,似乎基本無誤。掛錢掛在脖子上或佩帶在身邊腰處為護身符,表示特別的身份光榮,出門討吉利,求天下太平。
掛錢形狀各異,美不勝收,“千秋萬歲”,背圖案等形制雙龍、雙魚、魚龍、花籃、葫蘆、古幣、鏟形雙錢等,它的出現完全是為了滿足古代優秀民族的需要,祝福掛錢代代相傳,圖吉利保平安,得到好運。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