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我認為,三株錢是對六銖半兩錢幣的補充。但是,它確是使用銖代替兩的一次錢幣文字的革命。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仿佛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漢武帝采納了公卿們的建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制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
漢武帝元狩五年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作為新的錢幣的基本單位五銖,代替了六銖的半兩錢。開始了錢幣銖重為單位的十進制。錢文“五銖”從此啟用,實際是錢幣計量單位的一次革命。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雖然中間出現過不同錢文,但是以五銖為基本單位,十進制計量數量的錢幣制度沒有改變。
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西漢以后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所以五銖錢幣版式很多,種類復雜,工藝不同,流傳至今,很難識別,很多五銖 錢歸屬未定。
僅以五銖錢為例,從工藝的進步上可以看出鑄造時間的先后
1、最早五銖錢,正面五銖有輪無郭,背面光背,就如半兩錢;
2、之后出現正面有輪無郭、背面有輪有郭的五銖錢;
3、正面背面均有輪有郭,形態完整的五銖錢,。
4、出現很多合背錢,星月錢和精致的五銖錢,形態接近通寶錢的小平錢;
5、大小五銖錢出現,說明五銖錢有十銖、二十銖這樣的貨幣單位,還有3、2、1銖這樣的輔幣系統。
西漢五銖 一、薄邊的五銖錢。正面穿孔無邊,背面穿和邊均有邊緣。我列了九組,18枚。盡管文字基本相同,都是正面有輪無郭,但是細看文字大小肥廋,邊緣深淺都有差別。這些錢幣,我們只能說是早期鑄造的五銖。
1、


2、


3、


4、


5、


6、


7、


8、


9、


二、這是正面和反面都沒有穿孔邊緣的五銖合背錢。




三、早期的五銖錢,也有大小不同。大的直徑31.5毫米,中的直徑26毫米,小的直徑23.5毫米。它們當然是不同的貨幣單位。

這一枚大五銖,直徑31.5毫米。相當于通寶制的折三錢幣。


四、這兩對五銖錢正反兩面穿孔都有邊緣了。鑄造的也很精美。




作者:古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