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泉軒
史證:北京北控長城大漠,雄關漫道真如鐵;帝都南接中原湖廣,喜看稻菽千重浪。實乃華夏要沖,王霸咽喉之地。北京建都竣工,從金代海陵天德五年(1153)算起,業經金、元、明、清四朝,迄今863年。雖然北京已有近2200年的建城歷史,但其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在關中與河洛地區,即長安與洛陽。海陵王承完顏偉業,續大金宏圖,茲隆慶紀念,乃鑄盛世名片。
如圖:
貞元通寶。銀質鎏金折十。貞元元寶。銀質折五。




賞析之:貞、元、寶三字,筆體雷同,神韻一致。或為張浩所書。形制亦趨同,銀幣中緣,鎏金幣近似闊緣。元寶地張坦蕩如砥,并無銀水微細顆粒;通寶表面鎏金,可見局部金水沉淀物存留于地張與外緣結合部。從包漿看,通寶表金層膩厚,除正面字口附近殘存淺銹,通體晦暗尚新。而元寶通體陳舊性銹垢明顯,呈深灰褐色。貞元元、通寶雖經歷史滄桑, 掩卻昔日輝煌,但絕不能掩蓋他們的紀念幣性質和背后的故事。
百度載: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1122―1161年),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庶長孫,太師完顏宗干次子,母為完顏宗干妾大氏。
完顏亮自幼天才英發,向深沉有大略,風儀閑逸靜和,體態雄偉練達,并極度崇尚漢文化,常與金地的遼宋名士交往,宗室之內名聲頗善,其才能為熙宗完顏亶所忌憚。皇統九年(1149年),年僅27歲的完顏亮弒君而篡位稱帝,改元天德。其在位12年,為人殘暴狂傲,淫惡不堪,殺人無數。然而,與此同時,完顏亮也勵精圖治,鼓勵農業,整頓吏政,厲行革新,完善財制,并大力推廣漢化。遷都燕京,極度加強中央集權,成就《續降制書》,進一步鞏固奠定了金王朝本身的華夏正統性和在北方的統治。
海陵王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大文學家,時贊:“一吟一詠,冠絕當時”,論之詩詞雄渾遒勁,氣象恢弘高古,其不欲為人下的英武豪邁之勢,躍然紙上。
史載:天德三年(1151)“正月甲午,初置國子監。”謂御史大夫趙資福曰:“汝等多徇私情,未聞有所彈劾,朕甚不取。自今百官有不法者,必當舉劾,無憚權貴。”“四月丙午,詔遷都燕京。辛酉,有司圖上燕城宮室制度,營建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國家吉兇,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卜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可見,海陵在臣下面前,尚以堯舜諭己)“閏月辛未朔,命尚書右丞張浩調選燕京,仍諭浩無私徇。”([金史·本紀第五])
浩乃奉諭仿照北宋汴京原有宮城模式,歷時二年,建成了輝煌偉岸的皇城與宮殿。
天德五年(1153)2月1日,海陵王率女真貴族們離開上京(阿城),驅馳燕京。3月22日,完顏亮率大隊人馬在鼓樂齊奏,喜氣滿京城,萬民山呼萬歲的夾道歡迎中,抵達新帝都宮殿。登上金鑾寶座。
詔令:新國都名為中都。府為大興。改元天德五年,為貞元元年。從而完成了從上京遷都燕京的宏圖偉業。同時,詔令改遼朝時的“五京制”,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山西大同府為西京,中京大定府為北京,東京開封府為南京。”并鑄貞元元、通寶金銀幣,以志紀念。
正隆二年(1157年)八月,完顏亮下令撤銷上京留守司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派吏部郎中蕭彥良來會寧府督辦,毀掉了舊宮殿、宗廟、諸大族宅第及皇家寺院儲慶寺,夷為平地,聽任耕種。
正隆六年(1161)十一月甲午,會舟師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乙未,浙西兵馬都統制完顏元宜等軍反,帝遇弒,崩,年四十。
海陵王遷都,在整個金朝的歷史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遷都使金朝政權的行政中心,從上京會寧府,轉移到了中都燕京,使金朝對所統轄的地區能夠進行比較充分的管理。據金史學者分析:“完顏亮靠弒君而奪位, 他在上京的勢力不夠強大,遷都后反對他的勢力多被大大地削弱,而自己也容易培養忠于自己的勢力集團。并更有希望進軍南方,最終消滅宋朝,統一天下。遷都中原。進行封建改革,可以逐漸消弭民族差異和矛盾,和被征服民族的上層妥協合作,擴大統治的階級基礎。封建改革后的女真族統治者越來越漢化,統治區域內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民族矛盾轉變為階級矛盾。”(《淺談海陵王遷都的目的》)
完顏亮度過了毀譽參半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血雨腥風的一生,縱情聲色的一生,也是雄韜偉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