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Remoteupfile/2017-8/19/2017818183233.jpg)
中國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幣和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集幣領域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
大清宣三系列壹圓主幣中,如果不算最終選定的曲須龍,其余四款樣幣正面的圖案布局、文字書法、花枝風格幾乎一致(長須龍配普通面除外),錢幣中間漢字“大清銀幣”,楷書端莊、厚重雄渾,盡顯皇家威儀,左右兩側花枝點綴,上書滿文“大清銀幣”,下書“宣統三年”。
在喬治作為總雕刻師、比稿要求一致的情況下,四款樣幣在龍面上的圖案布局上依舊保持一致,飛龍環繞,中書漢字壹圓幣值,下書英文壹圓幣值,龍身周圍祥云圍繞。但在龍身、胡須、尾巴等細節上,便存在了諸多差異,錢幣收藏界也形象地給了這四款樣幣四個約定俗成的名稱。
1、長須龍
顧名思義,龍面的兩個龍須較長,龍須末端伸到了“圓”字,此外龍頭較大,整體看起來十分威嚴,但面部的設計使得龍看起來有一些老態龍鐘,精氣神遠不及“曲須龍”“反龍”“大尾龍”。拍賣行一直稱“長須龍”是除卻“短須龍”之外,最具人氣的版別,這個觀點嚴格來說,不夠嚴謹。
1),長須龍標準款:a、陰葉版(左側花枝靠近內齒的枝葉經脈下凹),b、陽葉版(左側枝葉經脈凸起),c、破模版,d、銀幣金樣破模版(目前PCGS鑒定入盒僅有一枚,此枚遞藏歷史:法魯克-依蘭-斯賓克拍賣-鴻禧美術館-陳吉茂)。
2),長須龍普通面:目前存世所見此版均為龍面破模版,可見此版為長須龍龍面破模版配標準字面,以作“國幣”最后的候選,數量稀少或許僅是因為最后時刻呈樣需要,從前后內齒的根本性變化來看,此版是在長須龍破模版的基礎上做了修模。
2、短須龍
拍賣行在介紹“長須龍”時,稱之為除卻“短須龍”之外最具人氣的版別。實際上從人氣上來說,“長須龍”毫無疑問是第一,人氣有兩個指標:美感、珍稀度,如果太珍稀就談不上所謂人氣了。但在珍稀度和市場價值上,毫無疑問,“短須龍”在大清宣三系列樣幣中獨具鰲頭,沒有之一。
林國民《中國金銀幣目錄》對BU短須龍的估價是120萬美金,這是和四川楷書、湖南七錢二分、陜西七錢二分、中外通寶一個級別的待遇,僅次于浙江楷書、福建官局七錢二分、吉林廠平一兩等,由此看出它的珍稀度,以及在中國近代錢幣收藏中所享有的頂級待遇。
盡管珍稀,但短須龍卻是四款樣幣中最粗糙和難看的,或許也因為此而數量稀少。亮相記錄中,一枚耿愛德舊藏于1953年6月在Schulman拍賣;一枚1972年3月耿愛德專場第三次拍品以2100美金成交,1978年芝加哥拍賣會13000美金成交;國內紀錄為2004年北京拍賣會118.8 萬人民幣。
3、反龍
“反龍”的說法是因為“曲須龍”的國幣身份確立,二者在龍身的朝向上是相反的,因此得名。“反龍”從龍頭、龍身到龍尾呈逆時針方向,而且龍尾是隱現于云朵之中,是大清宣三系列中唯一一枚“見首不見尾”的樣幣。在版別上,也是根據正面左側花枝邊葉經脈的不同,分為陰葉版和陽葉版。
個人一直覺得“反龍”在美感和珍稀度上,均占有一定優勢,設計上絲毫不遜色“曲須龍”及“大尾龍”,也有一定的數量來確保“群眾基礎”,但或許相比之下,“反龍”的存量確實要比“長須龍”大,使得價值被弱化,而且存量實際也不算太大,又有些“曲高和寡”,最終高不成低不就。
4、大尾龍
設計上來說,“大尾龍”算是“曲須龍”的一胎同胞兄弟,無論是兩面的文字、圖案、龍形、內齒,都相當的接近,并且龍身的結構也是一模一樣。只是“曲須龍”在處理字體、龍身、龍尾、云朵、龍珠等細節時,更加細膩。“大尾龍”得名則是來自于11根龍尾比“曲須龍”顯得比較粗大。
盡管從身價上來說,“大尾龍”比“長須龍”略勝一籌,但由于在世面亮相較少,所以從神秘感上說,“大尾龍”算是有些“見首不見尾”,因此藏家對“大尾龍”的認識和感知上,也要差一些感覺,當然,在收藏“大尾龍”的難度上,也要要大一些。
5、曲須龍
上文說了很多“曲須龍”,也就是最終選用的“國幣”——大清宣三,喬治親自設計并雕刻。目前“曲須龍”除了普通、有點、簽字外,并無在字體、圖案上的變化,因此可以認為,“曲須龍”的字面和龍面,均為喬治親自設計及敲定,他的簽名也在簽字版上兩面都出現過。
和其他四款樣幣相比,“曲須龍”可能少了一些夸張和革新,多了一些協調和傳統,相信這是中西方雕刻師爭執與妥協的結果,也是最終能通過“比稿”原因之一。事實上,“曲須龍”并不缺乏威嚴霸氣,更是在細節上表現得更加細膩和精美,成為“國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曲須龍”的版別主要包括:
1),無點:a、深版龍(尾巴出云很長很清晰,齒邊多為直邊),b、淺版龍(尾巴出云很短較模糊,齒邊多為橄欖齒)。
2),有點:由于天津造幣總廠生產能力有限,因此也委托南京、武漢兩造幣廠代鑄“曲須龍”,為區分產地在幣上加上記號。
3),簽字:a、陽文簡簽(龍面尾巴左側GIORGI),b、陽文全簽(龍面尾巴左側GIORGI INC),c、陰文簽字(字面左下L.GIORGI),c、陰文簽字(字面左下L GIORGI)。
說到古錢幣,大家馬上回想到好值錢~,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古錢幣都值錢,那怎樣的古幣才有價值?
第一,看這枚古錢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即它在每個歷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大不大。
第二,看它的稀有程度,即這枚古錢的存世量是否很少。比如說,歷史上有一些農民政權發行的貨幣,像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和清末太平天國錢幣,因為時間很短、有地域性局限、發行量也小,所以價值較高。還有歷史上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于同期漢族政權鑄幣。
第三,看它的材質是否珍貴。這雖說是相對而言的,但古錢中的金銀材質較少,其價值自然要比一般的銅質和鐵質古錢高許多。
第四,看它外形美不美,即它的形象漂亮不漂亮。如王莽政權雖說是個短命王朝,但其貨幣的外形及幣面上的書法藝術都達到非常完美的高度,王莽錢的存世量雖不算太少,但它的市場價卻是很高的。
第五,看它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錢本身的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錢既稀有,又具備很好的品相,那必定很珍貴。錢文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銹成一團,那收藏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某些古錢雖年代久遠,由于鑄量極大,出土數量也很多,其價格會明顯比一些后期錢幣低許多,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約有280億枚,使用達300多年之久,其普品目前售價僅3至5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于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售價均在30元以上。北宋錢數量非常龐大,但不同比值、不同文字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僅2元左右,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的市價卻在2萬元以上。由于目前高檔古錢市場價很高,當下在古玩市場上所見的許多珍稀古錢大多為偽品,集幣愛好者在購買時應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