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永洲(古泉園丁)
中國錢幣界一致認為,我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蚌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人們生產加工了骨貝、石貝、陶貝、玉貝。此后,又開始生產大小不同的金屬仿貝;銅貝成為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金屬貨幣。研究和認識海貝和金屬貝幣,是因為海貝成為貨幣以及金屬貝幣的大小不一,其中包含著貨幣學和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金屬貝幣的鑄造,體現了中國四千年錢幣鑄造“銅本位”的價值體系。銅貝樣型的演化,可以判斷銅貝生產的不同時期。
一、海貝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我國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物質極不豐富,發生的交換活動也只是以物易物。海貝是裝飾物,具有使用價值,最早也是以物易物的物品。隨著貝幣采集的增多,由于貝幣可以長久保存,五個一串,兩串為一朋(這是朋字的原始形象)方便計數,便于攜帶,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承擔了貨幣的職能。河南殷墟貴族婦好墓,就出土了6000枚海貝,證明大量的海貝作為錢財成了陪葬品。
天然海貝。
二、海貝的形象成為人們認可貨幣的形式,各種人造貝開始產生。原始貝幣產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海貝主要出產于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域,經過長途運輸和穿孔加工,凝結了一般的人類勞動。貝幣的形象成為人們認可的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供不應求,因此又出現了許多仿制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等。
骨雕蚌貝,和蚌貝上的人工穿孔。
三、青銅塊是中國最早的《稱量貨幣》。先秦時期的錢幣是以重量為錢幣的價值單位,應該從青銅塊的稱量開始。在陶器的燒制過程中,人們發現了青銅。青銅的冶煉和兵器、工具、禮器的鑄造,青銅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作為貴金屬。青銅是以重量為單位進行交易。待到使用青銅鑄制成為金屬貝,奠定了中國錢幣“銅本位”的理論基礎。考古遺址發現的青銅塊,就是最原始的“稱量貨幣”。此后,人們開始大量生產大小不一的金屬仿貝,建立了規范的錢幣制度體系。春秋戰國的時候,人們把銅是成為“金”,這是由于金屬冶煉技術不成熟,難以完成金與銅的分離。所以商代貝幣價值極高,史料記載商王用金屬貝幣對功臣進行賞賜。
銅貝。
銅貝的反面。
四、銅貝的口線及其形態變化,是我們研究古錢鑄造工藝的樣本,可以判斷銅貝生產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狀況。
銅貝的各種口線形態。
五、銅貝的大小不一,是我們研究銅貝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
海貝成為貨幣,它的計量單位是“個數”,“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但是,銅貝幣大小不一。一定是以銅材的重量為價值單位。大小不同的貝幣,具有不同的貨幣價值。
我收藏的部分貝幣。
研究和認識海貝和金屬貝幣,是因為海貝成為貨幣,以及金屬貝幣的大小不一,其中包含著貨幣學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金屬貝幣的鑄造,體現了中國四千年錢幣鑄造“銅本位”的價值體系。甚至銅貝的銹蝕和包漿,貝幣的鎏金與價值的關系,都值得我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