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安仁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構成。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歷史的傳承性和廣泛的傳播性。在漫長歷史長河中,貨幣不僅是一段時期內金融制度的體現,也是精神文化的凝結。而且,在其物質載體背后,還透露出所處時代的形制、圖案、技術、材料特色。退出流通領域后,貨幣成為錢幣,被人珍藏,而它們在文化傳播、教育中的功能,或許還有更多內容有待挖掘。

突騎施錢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國聯合中國錢幣博物館王永生以及北京市錢幣學會和德勝門古錢幣館提交的提案,關注的就是錢幣文化在中學教學中的正確性和系統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國(左一)和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本報記者 劉志良 攝
錢幣是中華文化重要代表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張建國提出,錢幣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天然海貝,這從中國文字結構上可以互為印證,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部分從“貝”,分貝成貧、貝少為賤。銅貝出現于公元前九世紀的商代中晚期,銅貝的鑄造,標志中國進入了金屬鑄幣時代。早期的金屬鑄幣,形制上來源于刀、鏟等原始農具,秦朝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早期多記幣值為稱量貨幣,唐朝開始統一記年號稱“通寶”。紙幣是中國最早發明使用的,萌芽于唐末,產生于北宋,由雕版印刷制成。歷經南宋和金,到元代制度完備,明清兩代也都有發行。
四大貨幣體系之一刀幣
“錢幣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備的特性”,張建國說,首先,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早的組成要素。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最初的分工。當產品有了剩余,就出現了交易,自然就產生了貨幣;錢幣伴隨中國古代文化延續發展,從未間斷。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二十世紀初,錢幣貫穿了三千多年的中國古代史,并呈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時代性、傳承性及傳播性。錢幣承載和涵蓋了歷史進程中幾乎全部的文化信息,這是任何其他文化要素如文學藝術、器物以及科技發明所不能替代的。
當代錢幣文化教育缺失
基于實際調研,張建國指出,錢幣文化在現有歷史教材中過于簡單且不準確。
他認為,以中學歷史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版”)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簡稱“師大版”)為例。“人教版”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的標題下,提到了“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并附有一張圖。書中隨后的內容里只有“五銖”和“開元通寶”兩張圖。其中,五銖錢只有一句“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開元通寶”則只字未提。“師大版”雖然增加了遼、西夏和金三個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錢幣,但僅有照片,而無文字說明。其中,錢幣上的契丹文和西夏文也沒有翻譯成漢文,學生根本不知何意。另外,增加了“交子”和“會子”兩張圖。但是,“交子”的圖是錯的,“會子”的鈔版也存有疑問。
漢五銖錢
張建國說,錢幣不同于一般物品,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一定層面上,錢幣史串聯的就是中國古代史。一枚小小的錢幣,可以流通全國乃至整個世界。錢幣不僅是交換手段,同時也是政治主權的象征和文學藝術、鑄造(印刷)技術的傳播媒介。中國古代的印刷技術,就是通過元代波斯、伊利汗國仿照元鈔發行紙幣而傳入伊朗并進而向西傳入歐洲的。中國錢幣史呈現的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個側面。
乾隆寶藏
因此,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如果關于錢幣文化的內容,不能準確、豐富地在教材中予以體現,則將會是古代文化教育和傳播的缺失與遺憾。
重視錢幣文化的傳播與社會文化功能
錢幣文化雖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但長期以來,并沒有受到社會各界應有重視,在文化研究領域也沒有應有地位。張建國認為,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傳統錢幣學的局限和影響,很多錢幣研究工作者以及收藏者和愛好者,沒有擺脫“就錢論錢”的窠臼,仍滿足于錢幣版別的細分和錢文書體的對比上,或是僅僅關注市面價格的漲漲跌跌,而沒有或很少研究和挖掘錢幣背面蘊藏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錢幣界之外因不了解或接觸不多,仍然在用傳統的舊觀點看待錢幣學,或視之為傳統金石學的一部分,稱為“玩錢”,或視之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僅為確定墓葬年代起一旁證的作用。致使錢幣學沒有得到應有重視。但是,在西方學術界卻具有很高地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分的人文與社會科學19個一級學科中,就專門有一個“錢幣學”。當今,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文化建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此時,積極開展錢幣研究,特別是倡導對錢幣承載的各種文化信息的研究,加強對錢幣知識的宣傳普及,顯得格外重要。
針對當前存在問題,張建國有自己的破題之道。
四大貨幣體系之一圜錢
他提出,中學時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階段,而歷史教學則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貨幣金融知識不僅專業人員要具備,每個國民都應該普及。
在具體提案中,張建國建議由教育部授權,中國錢幣博物館牽頭,組織專家團隊審核現有中學教材中有關錢幣論述中不正確、不準確部分,提出修改、補充意見;組織專家團隊編寫有關錢幣內容的中學生系列課外讀物;為中學設計、制作有關錢幣發展演變的實物教學樣本。
“錢幣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不僅能將中國古代歷史串聯起來,還承載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眾多信息并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沿革”,張建國說,錢幣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的實物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