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市場,古錢幣是造假的重災(zāi)區(qū),對于古錢幣愛好者而言,知己知彼很重要。為此許多商販為了利益造假,下面為您揭穿古錢幣的六種常見造假方法。
1。翻鑄法
此種方法以真錢原品當(dāng)模型偽造。澆鑄銅水多為古代銅錢或銅鏡熔化而成,因此翻鑄銅質(zhì)仍為青銅或紅銅。由于熱脹冷縮緣故,以本錢翻錢要小于本錢,即翻鑄小一匝。此種偽錢上市極多,有的幾可亂真。
2。改刻法
選擇舊銅錢較厚者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shù)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銅錢文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用種種辦法標(biāo)新立異。
3。黏合拼接法
此種方法多用于連泉、合背、同文錢。取相同品種兩至數(shù)枚,磨去沒字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連泉、合背或同文錢。還有磨去兩個舊錢的背,拼合起來成為兩面文字。
4。色澤作舊法
出土古錢歷經(jīng)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錢由于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
5。挖補(bǔ)鑲嵌法
此造假法是將選好的古錢其中一字或數(shù)字挖去,鑲上從其他錢幣上取下的文字合成一枚新的珍品錢或年號錢,有的還鑲嵌上用舊銅料做成的紋飾,由于被鑲嵌的錢體和字、紋等均是舊物,此等假錢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
6。打砸沖壓法
此法一般是選擇經(jīng)過長時間流通、磨損嚴(yán)重、紋飾和文字模糊不清的真錢,使用模具打壓出珍品的紋飾和文字。近年來又出現(xiàn)了滾壓延伸的造假方法,即將小平錢加熱到一定程度后軋滾延伸成大樣,搖身一變成稀品。
[相關(guān)鏈接]
錢幣收藏暗語
是什么意思?
每個行當(dāng)都有自己的一套行話,也稱“行業(yè)暗語”,錢幣收藏也不例外。錢幣收藏行內(nèi)暗語有:行貨、行內(nèi)人、掌眼、皮殼、活拿、輸、拿分、臭、提、打眼、漏兒、方、吊、跑道兒、一張等。是不是聽著有點(diǎn)兒暈?別急,下面給你一一道來。
“行貨”一般指“大路貨兒”,也指藝術(shù)家或工匠為應(yīng)付市場而批量生產(chǎn)的不精美的藝術(shù)品,這與我們通常聽到的電子產(chǎn)品行貨相差比較遠(yuǎn)。
“行里人”指專業(yè)從事人民幣收藏的人員。
“掌眼”是指水平一般的人購買收藏品時,邀請高明的人替自己把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鑒定上有什么閃失,“還請幫忙掌掌眼”也是藏友虛心請教的話語。
“皮殼”指古玩在歷史長河中所受熏染,而呈現(xiàn)在外表上的歷史痕跡。竹、木、漆、雕、青銅作品上,好像包上了一層油皮。
“活拿”是指談好價格,只能多賣錢,不能少賣錢,當(dāng)時不付款,即必須保底,言必有信這叫“活拿”。
“輸”指虧本。
“拿分”指幣商收購的錢幣,能獲得較高的利潤。也叫“快貨兒”。
“臭”指本來比較好的東西,放久了或舊了賣不出去的東西。
“提”指幣商人對幫助自己賣貨的人的提成。
“打眼”指判斷有誤,買了假貨。
“漏兒”指幣商購買錢幣時,賣主不懂,好東西未被重視,行市也不明,因而揀了便宜。買東西的人是“撿漏兒”,賣東西的人是賣漏了。
“方”指人民幣萬元。
“吊”指古代制錢一千枚為一吊,現(xiàn)指千元。
“跑道兒”指中介。
“一張”不是指貨幣數(shù)量,而是鈔票載體的數(shù)量單位。
來源:南昌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