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半兩 |
發布日期:08-12-26 08:54: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制作比較規范。漢文帝鑄行四銖半兩適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持續了三四十年沒有改變過。文景時期鑄錢致富最突出的有吳王劉濞和財過王者的大夫鄧通,一時間“吳鄧氏錢布行天下”。漢初對鑄錢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占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吳王劉濞,漢初被封到沛縣,有三郡五十二城。他占據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利用吳有許多銅產地,經營鑄錢業達三十載,富可敵國。鄧通本來是一名船夫(黃頭郎),因漢文帝做夢,在他搖搖欲墜時有一褲帶反系的黃頭郎把他推扶上去。夢醒后就派人找有這樣衣著特征的人,恰好鄧通的衣著打扮正合此夢,因此得寵,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說鄧通會貧餓而死。文帝說,能叫鄧通富起來的是我,怎么能讓他受窮呢?于是賜給鄧通銅礦山一座,批準其鑄錢,鄧通也因此大富,他鑄的錢行遍天下。 七國之亂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減諸侯王國官吏等措施,把王國的行政大權收歸中央,并接受賈山的建議,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只準郡國鑄幣。郡國是直屬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這樣,西漢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鑄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