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母錢應當包括錢樣(牙樣、木樣等),雕母、鑄母,部頒樣錢,呈樣錢。而人們一般說的母錢大都是指銅鑄母錢,即狹義上的母錢。
關于母錢,近現代古幣收藏大家和專家均有論述,且大同小異。張治中先生在《中國古幣真假辨別入門》文中談道:“母錢其特征不是單純的大者,更不是錢文細者。它起碼要具有以下幾點——比正常流通錢稍大;錢面文字精細;內外廓處有稍,以利于翻砂時拔模。”
而當代古錢幣鑒賞家董大勇先生也認為,鑄母就是直接用來翻鑄錢的樣板錢。其材質有錫、鉛、白銅、紅銅、青銅等。其特征是錢徑大于常品,小于雕母。銅質優于常品,其外緣輪廓、穿口都較光潔,一般還留有冷加工(銼磨)痕跡。錢文筆畫清晰,較為挺拔深峻,大部分在厚度和重量上超過同類流通錢幣。
近年來,一些信息的誤導讓集幣愛好者往往囫圇吞棗,一味認為母錢比同版別的流通錢厚重,甚至不加辨析地認為特別厚重的錢就是母錢。
其實,厚重是相對的。有的母錢在厚度和重量上與常品錢幾乎沒有區別。母錢比同版別的流通錢略大略重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但不會存在很大的差別。
而鐵母則另當別論。銅母和鐵母雖均為銅質,但銅母是鑄造流通銅錢的母錢,通用銅錢一般要小于、薄于同價的鐵錢。因此,銅母要比同等價值的鐵母輕一些、薄一些。
所以說,母錢厚重是相對的,不具有普遍性。厚重乃是母錢的基本特征之一。
銅母錢是鑄造的工藝用錢,是批量鑄造常用錢的模具,鑄造時需要外輪是斜削和尖削狀,內穿也要求有一定的斜度,一般大型銅母錢外輪和穿孔斜度很明顯,大、小銅母也有一定的斜度。這是由于翻砂所用型砂或土磚未經加膠質物拌和壓緊固定后仍較松散,易于受損。
有無拔模斜度是鑒別母錢的重要條件,但并非唯一標準。其實,只要在操作時仔細,格外小心,保持垂直提升或改進砂箱的提升設備,也可用沒有拔模斜度的母錢造型鑄造。從兩宋母錢實物分析,有的具備拔模斜度,有的并不具備。市場上以有無拔模斜度作為鑒別母錢的主要依據也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