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錢幣的鑄行 |
發布日期:08-12-16 08:49: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過七種錢,大都精美,為王莽以來所最為精致的錢品,也被稱為古今第二鑄錢高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鑄“圣宋元寶”和“圣宋通寶”銅、鐵錢,圣宋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皆篆、行成對;另一種隸書小平錢,書法清雅,乃徽宗御書。“圣宋通寶”銅錢,錢文行書,光背無文,傳世較少。“圣宋元寶”鐵錢有小平,但折二者較多,文篆、行成對,隸書者較甚少,有大錢,直徑3.2厘米,錢背上月,應為當三或當五錢。“圣宋通寶”鐵錢僅見小平一種,行書光背,較少較,頗名貴。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1106年)鑄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都有御書體錢。大觀元年(1107年)出“大觀通寶”銅錢,為御書瘦金體錢。有小平、折二、當五、當十等。政和年間鑄“政和通寶”,有小平、折二,文篆、隸成對,此錢版式較多。鐵錢有“政和元寶”當三錢,錢文御書。“政和重寶”御書銅錢,甚罕見。政和錢、崇寧錢、大觀錢很多鑄成夾錫錢。所謂夾錫,即銅中夾有鉛、錫的合成錢,是掠奪百姓財富的一種手段,以致社會動蕩,民怨沸騰。后因徽宗再度改元重和,鑄“重和通寶”小平銅錢,楷、篆成對,鑄工較精良,銅料也純足了,但不久又因更改年號而停鑄了。宣和年間鑄“宣和元寶”小平錢,有隸、篆兩種,有多種版式,但存世較少。同時所出“宣和通寶”有小平、折二,有隸、篆兩種,較罕見。(詳見徽宗錢幣介紹)
宋欽宗靖康年間所鑄的“靖康通寶”和“靖康元寶”是北宋的最后一種錢。靖康是宋欽宗趙恒的年號。趙恒是飽受委屈的皇帝,登基僅僅一年多,就被金兵掠往北地,后死于黑龍江依蘭,這就是“靖康之變”。趙恒在位時間雖短,但是他也沒忘記鑄錢,鑄行了不同版別的靖康錢,“靖康元寶”錢文有隸、篆兩體成對,有小平、折二、折三;“靖康通寶”的錢文有隸、篆、真三體,有小平、折二兩種,皆有銅、鐵錢。靖康錢因鑄行時間短,皆為少見難得,“靖康元寶”小平錢僅有數枚傳世,極為罕見。
建炎通寶 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1130年)鑄“建炎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錢文有篆、隸成對,四川鑄有錢文為瘦金體的小平錢,篆、隸成對,極罕見;“建炎重寶”當十錢,直徑3.2厘米,錢文篆書,書法鑄工均精良。紹興年間出“紹興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錢文楷書,另有一種瘦金體折三錢,旋讀,較罕見;“紹興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錢文楷、篆成對,折二、折三數量較少。紹興時期,銅材較少,價格昂貴,一度曾將小平錢收回改鑄折二錢,故現傳世的紹興元寶小平錢較少,篆、楷對錢更是難得,其楷書體極罕見。 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公元1163年-1164年)鑄“隆興元寶”。史書載鑄有小平、折二兩種,但傳世未見小平錢,折二錢篆、楷成對,質料鑄工均不精;鐵錢方面鑄有有元寶、通寶。乾道元年(1165年)鑄“乾道元寶”,傳世有折二錢,楷、篆成對,有背文為星月文錢,楷書錢為孝宗御書;鐵錢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有“松”、“目”等錢監名。在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鑄行了一種記年錢,是中國在世界史上鑄行的第一種記年錢。從東晉“漢興”鑄行開始,錢文鑄有帝王年號的錢不斷出現。過了800多年,在我國南方出現了背鑄有年代的記年錢,這就是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開始鑄行的“淳熙元寶”。“淳熙元寶”錢背分別鑄有“柒”至“十六”的字樣,表明了淳熙七年至十六年,即公元1180年至1189年。這種錢一目了然,一看便知是哪朝哪代鑄行的。“淳熙元寶”有背無文之小平、折二,篆、楷成對,有背記年及背紀錢監名之折二錢;“淳熙元寶”鐵錢有折二錢,背文有“利、邛、松、同”等多種。“淳熙通寶”鐵錢也有背紀監記年紀值者。 以上是南宋第一期鑄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