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錢幣的鑄行 |
發布日期:08-12-16 08:49: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草三體。
宋真宗即位后,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按例出“咸平元寶”銅錢,錢文楷書,直徑2.4厘米,錢文旋讀。有種大錢直徑有4.2厘米,錢文也有正楷,旋讀。此錢書法尚可,應為流通幣。但此外還有一些闊邊大、小錢,文字鑄工粗精不一,未必是政府發行的流通貨幣,或許都有紀念性,數量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鑄行“景德元寶”銅錢,錢制同前,錢文為楷書,是御書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鑄“祥符元寶”,有背文星月及光背無文兩種。另外有一種闊邊錢,有當十、當五兩種,也是分背星月和背無文。此外還鑄有“祥符通寶”,為御書錢,有大小兩種,是用來賞賜大臣的,故而鑄量較少。從此也開始了“元寶”、“通寶”同時流通的情況。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鑄“天禧元寶”。
皇宋通寶(九疊篆)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間改元九次,也發行了九次年號錢。在這段時期里宋朝的錢監增多,管理上卻不十分嚴格,各地錢監所出的錢,版式銅質差別頗大,鑄工精細程度也相去甚遠。天圣年間所出的“天圣元寶”,明道年間所出的“明道元寶”,以及景祐年間所出的“景祐元寶”,錢文書法皆有篆、楷兩種,其直徑輪廓也完全相同,為“對錢”。這一階段的鐵錢,仍有當五、小平兩種。寶元年間,因為年號帶有“寶”字,用為錢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寶”,有銅、鐵兩種,銅錢版式較多,一般篆、楷成對。此外有一種篆書體錢——九疊篆“皇宋通寶”,或稱之為“九疊皇宋”,應為一種賞賜錢,鑄工精美,數量極少,為極罕見品。慶歷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進攻陜西等地,宋朝派兵討伐,因而鑄行“慶歷重寶”當十錢,以解軍需之用,此錢直徑2.9厘米,錢文楷書,有順讀、旋讀兩種;又有當十鐵錢,直徑3.2厘米。兩國交戰延續了三年,北宋國力大損,錢幣不斷減重,同時又大量地發行紙幣,因而造成物價上漲,至戰爭結束時改當十錢為折三流通。至和年間,曾鑄行“至和通寶”和“至和元寶”,小平銅錢,光背無文,有篆、楷兩體成對,大小兩種。此外有“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嘉祐元年出“嘉祐元寶”及“嘉祐通寶”,皆為小平錢,銅質。 宋英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鑄“熙寧元寶”,皆小平銅錢;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鑄“熙寧重寶”當十錢,這是為經略西北邊陲所出,后來不斷減重,以致于此錢版式較多。到熙寧六年時(公元1073年)改為折三使用,后又改為折二,從此每年發行折二錢。此外還有“熙寧重寶”鐵錢,有小平、當五兩種,錢文楷書旋讀。熙寧小平錢中有背文記監的。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出“元豐通寶”,有小平,折二銅鐵錢,錢文篆行成對。版式頗多,有傳為蘇軾所書的“東坡元豐”。神宗在位時期,平均每年鑄錢四百多萬貫,在宋朝是鑄得最多的。 宋哲宗時期鑄過三種錢,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鑄“元祐通寶”銅鐵錢。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篆楷成對,小平錢中有背文“陜”者,較少見;鐵錢有折三錢,錢文篆、行成一對。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出“紹圣元寶”及“紹圣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篆行成對,另有隸書小平錢,較罕見。鐵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也都成對。通寶錢中有銅鑄小平一種,錢文楷書,光背無文。通寶鐵錢也僅見小平一種,此外有鐵母錢,背有“施”字的極罕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鑄“元符通寶”,有銅、鐵兩種,均有小平、折二,篆、行成對。此錢書法較精美,氣勢雄渾。鐵錢有一種“元符重寶”,為折二錢,書體清秀,傳世不多,極為罕見。
政和通寶 宋哲宗去世后,因其無子,由其弟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本人聰明絕頂,且多才多藝,書法、繪畫、篆刻等皆精通。他在位二十五年,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