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文化與藝術欣賞——中國錢幣的藝術美感 |
發布日期:10-02-28 08:47: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錢幣文化與藝術》 作者:欣士敏 |
中華錢幣文化與藝術與西方錢幣文化與藝術有明顯差異,與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中華民族特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風貌,是古錢審美觀念形成的源泉。外圓內方的錢幣之所以盛行兩千多年,就在于它美的藝術組合符合古老民族意識、趣味、好尚的多樣性。外圓內方錢幣的組合并不復雜,一般由面、背、內廓、外廓、文字、邊道等要素構成。然而正是一些簡單的組合,卻使方圓之地構成一幅意境高遠、逸度宏寬、圓活姿媚、舒卷洋溢、豐滿翩然、氣象萬千的藝術美圖畫。 藝術造意理想美。外圓內方型錢幣始于秦始皇統一貨幣時期,流通兩千多年,到清末民初才絕跡。之所以一直為封建王朝各代沿用,除了圓形造型整齊劃一、便于流通使用外,更重要的是與古代普遍流行的天圓地方宇宙觀有密切關系。戰國《呂氏春秋》,為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了思想武器,敘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之法,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圜 ,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這或許是秦始皇采用外圓內方錢幣的主要原因。其后的論述更多,說:“圓方者,天地之形。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西漢的《大戴記》說“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天道曰圓,地道曰方”。說明天地與君主的關系。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更從經學上予以解釋:“天者何也?天之為言鎮地,居高理下為人鎮也。”晉魯褒描述:“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這樣,外圓內方的錢幣,用意是天命皇權,寓意是乾坤之象,造意是不易乃昌,最后上升到理想美、神化美、藝術美的最高境界。 藝術名稱珍貴美。隋朝以前的方孔錢多以重量單位為名,如“半兩”、“五銖”等。自唐初鑄“開元通寶”后,改稱“通寶”、“元寶”、“重寶”,首開錢幣系列化的先河,統一了錢幣的稱謂。“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用意是開辟新紀元的通行寶貨。以后各代所鑄的錢幣大都冠以當時的年號,一直沿用到清末,并波及越南、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通寶、元寶、重寶稱謂之前冠以年號,使錢幣珍貴的藝術美感上升到新的境界。把錢幣稱為寶,說明貨幣經濟的發展已到一定程度。“寶”字前面冠以“通”,說明珍貴的錢幣共同使用,流通無阻,通順暢流;冠以“元”,說明天地本源,萬物滋生,為首的錢幣是第一寶貨;冠以“重”,說明重量大的增厚錢幣是更加貴重的寶貨。這些寶貨前面冠名的皇帝年號,本身就是權力、吉祥的象征,如太平、祥符、天圣、崇寧、順治、康熙等,對于向往寧靜、和平、安樂、安康的百姓來說,懷有淳樸的理想與希望,形成了意識上、心理上的無形追求,使小小的錢幣融入美學文化藝術氛圍,成為具有無限意境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