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燕國錢幣上有小篆?偽品 |
發布日期:09-01-10 08:47:4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幣上的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征,但它總還是屬于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齊國和燕國的刀幣上的文字為小篆體,這顯然都是偽品,因為小篆體是秦統一六國后才發明的。 宋明清都有“方頭通” 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于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 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歷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歷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各時期的鑄錢,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 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該旋轉著讀,錢文對讀必假。同一幣形,先后也有變化。 燕國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窄。后期的明刀幣呈現出磬折形,刀把上的二豎道上侵到刀身,字多偏。如果“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制作。鑄星始于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出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紋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充分。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于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古錢幣收藏網 “四出紋”: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 磬折:彎曲如鐘磬的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