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為什么驅逐良幣 |
發布日期:09-01-20 08:43: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天涯 作者: |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
換句話說,如果兩種鑄幣,一種貴金屬含量充足,一種貴金屬含量不足,但其法定價格都一樣,那么人們顯然會把含量充足的鑄幣藏起來不流通,而使用含量不足的鑄幣。甚至因為含量充足的鑄幣可以在融化后賣貴金屬換錢,所以人們情愿將其融化了,換成含量不足的鑄幣,再來交換含量充足的鑄幣。經過這樣的不斷循環,含量充足的鑄幣被驅逐出市場,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劣幣為什么能進入流通?---因為劣幣的接受者沒有能力辨別劣幣,或者辨別的成本太高,因而把劣幣當良幣接受 良幣為什么退出流通?---因為良幣的持有者發現使用劣幣更有利可圖,同時,即使某良幣持有者因品德高尚而堅持使用良幣,也會因不停地使用良幣和接受劣幣而破產。其結果是品德高尚的人餓死,只剩下使用劣幣的人。 劣幣為什么可以驅逐良幣?---鑄幣是有法定重量或成色的,只有制定并監督此標準的人有資源和能力檢驗和區分良、劣幣,并對劣幣的使用者施以懲罰。因此,劣幣能夠驅逐良幣的首要原因是標準制定者沒有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不過,有時標準制定者甚至直接主導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見以下史實: 歷史上多次出現政府鑄造重錢(大錢),通過法令,規定其與平錢母子相權,如當十、當百、當千大錢,說什么發行重錢可以節省采銅費用,而實際重錢的鑄造,不是迫于消費需要,就是為了謀利。新王莽四次幣制改革,其實質是什么?他的“大泉五十”,重12銖,頂50個“小泉”使用,每個“小泉”重1銖,毀12個小泉即可改鑄1枚“大泉五十”,獲利3倍。盡管王莽的錢鑄造精良,但幣制卻混亂到不得不廢棄。公元666年,唐高宗鑄“乾封泉寶”,重2銖6繠(約1錢1分),就要當“開元通寶”10枚使用(“開元通寶”重2銖4親,即1錢),也就是說重錢比平錢的實際價值只增加10%,其名義價值就要增加10倍,故行不到一年就廢棄了。公元758年唐肅宗鑄“乾元重寶”,又落得同樣下場。公元1041年,為了籌措抵御西夏入侵的軍費,宋王朝鑄“慶歷重寶”,曾在山西鑄造當十的大錢30萬緡調陜西補充軍用。就連中國歷史鑄造最精、號稱鐵畫銀鉤、徽宗御筆的“崇寧重寶”,“大觀通玉”當五、當十錢,也是這樣的產物。當今人們都在欣賞它的書體和制作工藝,豈知此錢曾是蔡京聚斂財富的手段,這種錢將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收進了蔡京的腰包。清代咸豐皇帝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鑄造了咸豐大錢以饗軍費。其中有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當五百、當千大錢,最后的當千大錢不及最初當五十大錢重。民國初年,閻錫山也曾用制錢改鑄銅元,熔3枚制錢改鑄1枚當十銅元,后又鑄當二十銅元,強迫民間以10個制錢兌換l枚當十銅元,僅此一舉,盈利360萬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