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11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目前對近代機制幣鑒賞研究的學術交流不是很多,筆者以一個對錢幣收藏研究漸感興趣的眼光,以長期從事貨幣發行、金銀管理和反假貨幣工作者的角度,談一下對如何鑒賞近代機制幣和當代機制幣的理解與認識,因是“外行”,認識很浮淺,僅供各位錢幣收藏界的前輩和專家參考并懇請斧正。
一、 從哲學的角度鑒賞近代和當代機制幣抽象之美
機制幣無論是近代機制幣還是當代機制幣,都具有貨幣的一般屬性和職能,即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屬性和職能。歷代機制幣的外形雖然形態抽象但寓意深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首先,隨著貨幣歷史進程的演化,各種形態的貨幣最終演化歸結為外圓內方的統一的貨幣表現形式。這一統一的貨幣表現形式——方與圓寓意著貨幣的運動與靜止,方則具有極強的穩定性,不易運動而易靜止;圓則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不易靜止而易運動,古代貨幣的外圓內方則把運動和靜止(即流通和儲藏)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即對立又統一的結合體,充分寓意和體現了貨幣具有的流通與儲藏(積累)職能。其次,從歷代機制幣的量上看,量小則適于攜帶,攜帶便于消費,消費即為流通,流通即為運動。量大則產生剩余,剩余則產生積累,積累即為儲備,儲備則相對靜止,同樣寓意著流通手段和儲藏手段相應代表著運動和靜止的內含。第三,從歷代單一機制幣而言,大錢多用于積累和儲備,儲備功能相對增強;小錢用于找零,儲備功能弱化,流通功能相應增強。第四,從近代流通貨幣而言亦寓意著貨幣的運動與靜止,大面額鈔票為方,小面額硬幣為圓,方則儲藏功能增強而相對易靜止,圓則只能用于找零流通功能增強而易運動,相應符合流通手段和儲藏手段相應代表著運動和靜止的寓意。第五,從貨幣的職能之一支付手段來看,一個國家的主幣以上的大面額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可用于大宗買賣交易的支付,符合量大處于暫時靜止而量小易于流通的規律。主幣以下的輔幣多為硬幣,不具有儲藏功能或儲藏功能弱化,從支付手段來看只是具備有限法償能力,而不能完全用于大宗買賣交易的支付和清償債務。
流通硬幣作為當代機制幣將貨幣的流通手段即運動表現得非常充分。那么近代和當代機制幣所具有的儲藏功能即相對靜止是依靠什么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