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銅圓 資料圖片
銅圓俗稱銅板,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一種機制幣,由廣東造幣廠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首先制造,用來充當銀元的輔幣。現已成為我國錢幣收藏的一大重要門類。可隨著收藏市場行情的走熱,偽銅圓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市場上,且作假者手段越來越高,技術越來越精。但偽銅圓仿得再像,仍可從材質、包漿、工藝等方面露出馬腳。
材質:鑄造銅圓的材質是銅,各種銅圓中以紅銅圓最為多見,黃銅圓少見,民間私鑄的銅圓多為黃銅質。鑄造整齊精美、色澤潤白如銀的白銅圓以及鉛質銅圓則多屬于樣幣,難得一見。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偽白銅圓,它們通常采用在普通銅圓表面鍍鎳的方法偽造,但表面不光潔,砂眼氣泡較多,邊緣無齒,幣身較薄,不具樣幣特征,因此不難辨識。
包漿:銅圓經過近百年的時間,表面上形成了一層氧化物,俗稱包漿。真品銅圓的包漿一般細密均勻、顏色柔和,且大都有流通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磨痕。偽品銅圓的人為包漿則顏色不正、深淺不一,給人一種刺目感,尤其是幣邊處因面積少,附著力差,包漿很難偽造,因而與幣面包漿差別明顯。看包漿鑒別銅圓真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好的,平時要多看多練,逐步提高。
工藝:銅圓屬機制幣,是雕模后經機器沖壓而成的,銅圓圖文清晰,線條精細流暢,技術含量高,較難偽造。作偽者采用翻砂法偽造的銅圓與機制法是有本質區別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翻砂工藝會產生細小的砂眼,雖經打磨拋光,但在放大鏡下還是會露出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