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盛厚錢貼淺說(張春嶺) |
發布日期:12-06-17 08:26: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6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近日,各大收藏網站上均可見到身影的一張清代票號憑證,引發了作者的興趣。這張“光緒南陽賒旗鎮悅盛厚錢貼”,正面,上方為套紅印刷的一艘在波濤中行駛的軍艦,下方四周的圖案,為神仙和人物故事,中心是大字“憑票發放大錢 文整”,其左側是“字第號”,右側為“光緒年月日”,大字上方是“南陽賒旗鎮悅盛厚”,環繞大字的,是清代最為流行的《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即“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背面用綠色印刷,圖案分別為四輪馬車、亭臺風景,也有“南陽賒旗鎮悅盛厚”的文字。 不論是作為一名賒旗鎮歷史的研究者,還是收藏愛好者,見到這張錢貼,都會倍感親切,因為,這張一百多年前的歷史遺存,見證了賒旗古鎮的繁榮。 賒旗鎮現名賒店鎮,因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此訪將賒旗、興義兵討伐王莽而得名,是河南社旗縣縣城所在地。明清時期,憑借地處中原腹地,坐扼南北通衢的水陸交通優勢,成為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九省商品集散地,到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鎮內人口達到13萬之多,各類商號達1000余家,僅晉商就有400多家,鎮內有21家騾馬店,48家過載行,8大糧行,8家票號,13家會館,72條街分行劃市,相聚經營,尤以作為連接福建武夷山和俄羅斯圣彼得堡的萬里茶道中轉站而揚名中外。 賒旗鎮是山西票號業興起之后在中原地區首家設立分號的地方。鎮內現在仍有蔚盛長票號遺址。享有“天下第一會館”盛譽的社旗山陜會館,有保存完好的《重興山陜會館碑記》,上面記載,住漢口的眾票幫捐銀五百兩,蔚盛長捐銀二百二十兩,蔚盛厚、悅盛厚分別捐銀一百五十兩。在《重建山陜會館碑記》中,悅盛厚捐銀一百零六兩,而此碑中卻未見蔚盛長、蔚盛厚的捐銀記錄。 查研究山西票號最權威的《山西票號史料》,并不見悅盛厚作為票號的記載,但在一篇介紹山西介休張蘭鎮的文章中,還是找到了悅盛厚的蹤影。文章中說:“從清朝鼎盛時的康雍乾,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幾數朝代,歷經滄桑,一直到光緒年間張蘭的錢鋪字號還有金盛昌、晉川隆、裕昌厚、世昌德、悅盛厚、悅來厚、聚義昌、聚盛昌等十數座。”同時,網上售賣有清同治木刻雕版“悅盛厚軍餉銀票”印版一方,印版上方雕“悅盛厚”三字;下方自左至右依次雕刻“洪字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