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首 布 |
發布日期:09-01-07 08:24: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公元前六世紀后期,“貝幣”已完全不能適應市場交換的需要了,例如 :有時為了買一頭牛 ,要背上成斗的“貝幣”或者“仿貝”到市場上去。支付時的計算也很麻煩 。買更貴重的東西呢,攜帶“貝幣”的數量恐怕要肩挑,車推才能支付,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亂。到了東周后期,這種單一的低面值的貨幣制度在也維持不下去了,東周國王下決心要改革貨幣制度,決定鑄行大額“貨幣”與各種“貝幣”并行。東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國王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終于鑄造出了大錢——“布幣”,它是模仿古代一種農具鏟而來的,古代鏟土的農具帶有一個把兒,為了插把兒,有一個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錐,錢幣學上稱為“銎”。不過這種布幣比使用的鏟要小得多,為什么叫“布幣”呢?在我國古代,曾把一種類似鍬的挖土工具稱為“镈”在物物交換的時代人們經常拿這種挖土工具去換取別的東西,但用這種東西做交換比較麻煩,周景王便把這種農具變小型化,把鑄成象征性的“镈”變成了價值符號,成為公認的交換媒介,因為“镈”“布”聲母相同,音韻相轉,于是“镈”就轉韻成為“布”了,這說明古代錢幣是從物物交換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在交換過程中體現了我們祖先選擇“镈”這種農具作為貨幣的型制,是注重農業的傳統思想,因為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這種農具在以后的交換中形態也就專門化了。早期的大布長約十六厘米左右,足寬約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從上向下的三條凸出的線條。 春秋末期,商業空前繁榮,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經商民族似乎已蛻變為不以血緣為基礎的工商集團,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棄政從商的。甚至有些領有封邑,持有政權的封君卿士們也涉足商業,他們對鑄錢事業特別有興趣,各自在其管轄范圍內起爐鑄造,為了促進其流通,并準予以法律作為保障。這對“貝幣”的打擊很大。但“空首布”在流通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銳的肩和足,既容易傷人,又不便于大量攜帶和存放,當其普遍流通時不利的因素也越發突出,后來,布的體型逐漸變小,而且有文字出現,“布幣”正面鑄有一個至兩個文字,有數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這種大面額的貨幣,交易起來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屬下的各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到了戰國時期,一些主要諸侯國如:韓、魏、趙、燕、楚等都鑄行“布幣”。“空首布”的購買力,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也無法猜想推測其使用可能以“個”為單位,無論大小輕重,一個就當一個用,這是因為古人的價值觀念含混所致,后來“空首布”的體型逐漸變小是為了便于攜帶,與后世錢幣的減重不同,在那時減重不影響作價,所以,“空首布”的體型可以自由的改進變得多姿多彩。 總之,“空首布”自殷商至戰國流通一千余年,數量應該相當多,但現在發現的確實不能夠說多,大概在當時就有很多被熔毀改鑄器皿或重鑄錢幣。它的體型大,厚度薄,出土時曾被大量損壞。現存的初期“空首布”中無文大布非常少,連體的尤其難得一見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盧氏大布較多,這已經是春秋時期的產品了,無文大布的古樸風格已被完全拋棄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為最多,其他尚有紀數、紀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鑄有尚不能確定其意的文字符號的布也不少,其中以兩面有文字的較為珍貴,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貴了。“空首布”的發現區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區,也就是當時主要的農業區,可見錢幣的產生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聳肩尖足空首布) “空首布”大致分為三種:1.聳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幣的兩肩向上聳起,并與幣身中線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褲足下端尖銳,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