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重寶當十母錢
大觀通寶背花月星辰母錢
康熙通寶寶東母錢
寶福小平白銅母錢
母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母錢應當包括錢樣(牙樣、木樣等),雕母、鑄母,部頒樣錢,呈樣錢。而人們一般說的母錢大都是指銅鑄母錢,即狹義上的母錢
關于母錢,近現代古幣收藏大家和專家均有論述,且大同小異。張治中先生在《中國古幣真假辨別入門》文中談道:“母錢其特征不是單純的大者,更不是錢文細者。它起碼要具有以下幾點:比正常流通錢稍大;錢面文字精細;內外廓處有稍,以利于翻砂時拔模。”
而當代古錢幣鑒賞家董大勇先生也認為,鑄母就是直接用來翻鑄錢的樣板錢。其材質有錫、鉛、白銅、紅銅、青銅等。其特征是錢徑大于常品,小于雕母。銅質優于常品,其外緣輪廓、穿口都較光潔,一般還留有冷加工(銼磨)痕跡。錢文筆畫清晰,較為挺拔深峻,大部分在厚度和重量上超過同類流通錢幣。
厚重乃母錢基本特征之一
近年來,由于個別“暢銷”專輯的不恰當引導和含糊的誤導,集幣愛好者往往囫圇吞棗,一味認為母錢比同版別的流通錢厚重,甚至不加辨析地認為特別厚重的錢就是母錢。
其實,厚重是相對的。有的母錢在厚度和重量上與常品錢幾乎沒有區別。母錢比同版別的流通錢略大略重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因為流通錢在鑄出后需清除表面黏附物,摩擦掉粗糙的表層,加上出爐后的稍微收縮,所以大小、重量要比它的母錢小一些,輕一些,但不會存在很大的差別。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特征。
而鐵母則另當別論。銅母和鐵母雖均為銅質,但銅母是鑄造流通銅錢的母錢,通用銅錢一般要小于、薄于同價的鐵錢。因此,銅母要比同等價值的鐵母輕一些、薄一些。
所以說,母錢厚重是相對的,不具有普遍性。厚重乃是母錢的基本特征之一。
拔模斜度并非
識別母錢的唯一標準
銅母錢是鑄造的工藝用錢,是批量鑄造常用錢的模具,鑄造時需要外輪是斜削和尖削狀,內穿也要求有一定的斜度,一般大型銅母錢外輪和穿孔斜度很明顯,大、小型銅母也有一定的斜度。這是由于翻砂所用型砂或土磚未經加膠質物拌和壓緊固定后仍較松散,易于受損。
用母錢印范時,須將母錢按入型砂或土磚末中一定的深度,形成陰文錢型。若外輪和穿孔是平直的,則形成的錢型壁是豎直的,要取出母錢,稍有偏差就會碰壞砂型,造成翻工。若母錢外輪是尖削狀或斜削狀,內廓穿孔也有一定斜度,印出的錢型就會形成不同的斜度,母錢容易和型砂脫離,不會破壞砂型。這就是母錢要有拔模斜度的原因。
有無拔模斜度是鑒別母錢的重要條件,但并非唯一標準。其實,只要在操作時仔細,格外小心,保持垂直提升或改進砂箱的提升設備,也可用沒有拔模斜度的母錢造型鑄造。從兩宋母錢實物分析,有的具備拔模斜度,有的并不具備。市場上以有無拔模斜度作為鑒別母錢的主要依據是欠妥的。
拔模斜度只是母錢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無拔模斜度并非識別母錢的唯一標準。
母錢最為值錢
作為貨幣,母錢除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功能等普遍職能外,它又不同于一般貨幣的功能,其遠遠超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范疇。
首先是選材優。母錢區別于一般貨幣的特點之一是其多用優質銅材或其它優材做成。歷史上從產生翻砂鑄造貨幣以來,目前可見的存世母錢銅質均優于一般流通貨幣,據資料記載清代母錢一般用銅均在四煉以上,有的高達六、七煉。除特別情況以外,母錢雖歷經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世事滄桑,不論出土之品,還系傳世之物,均燦然而富韻致,在幣海茫茫中傲然卓立,其非同凡響的特質不言自現。
其次是鑄工精。母錢因系雕母直接翻砂鑄成,為大批量鑄造常品錢的前期重要工序。其鑄造采用了一般錢幣不具有的特殊工藝。在翻砂過程中,有時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的尚需多次修模,以求盡可能多地保持和雕母錢的一致,耗時耗工可窺一斑。更有精者,幾乎可與雕母錢媲美。其錢文與書法原貌不相上下,甚至更富立體感。
還有一點是鑄量小。母錢作為成批量翻砂鑄錢的直接模具,其要求嚴、用料精、成本高,不可能像子錢(常用品)那樣大量翻鑄,因而歷代存世母錢均較珍罕。對一般錢幣愛好者而言,能集得一兩枚母錢則足以把玩盡興。
綜上可以看出,母錢因具有選材優、鑄工精、鑄量小等特點而遠大于貨幣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其因材質優,故價值大;因鑄工精,存在勞動時間長等因素,故工藝及藝術含量高,欣賞性強;因鑄量小,存世少,故尤顯珍貴。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