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布賞析真偽辨 |
發布日期:11-06-03 08:15: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博寶藝術網 作者: |
5,:形制正確,字體字形無誤,偽處在于:1,“火氣”,2,制作老生坑的意圖,但是包漿不自然,蓋不住;
叉6:形制正確,字體字形無誤,偽處在于:1,綠繡的銹色不自然,干澀,無真銹的晶體反光感覺; 叉7:形制正確,字體字形無誤,和叉6屬于一批偽品,但被土沁包裹,單從圖片上難以斷定,這枚筆者是上手后用針驗銹得出的結論,上面的土沁極其容易被刮掉,被刮下時成粉末狀,而不是薄片狀。“土沁“也被稱為 “土銹”,土銹是有一定強度的,非常堅硬,脫落時往往成為顆粒或者片狀,而不是粉末狀;
圖片實物借自博寶藝術網錢幣藏品 這7枚是真品。但縱觀通體形制并不如上圖打紅叉的偽品形制更規范,且錢文字體也粗細不均:原因有二: 1, 貨布在新莽朝制作時,分打磨邊和不打磨邊兩種,按理都應該打磨,但事實上,不是所有貨布做到打磨邊緣,這是個事實; 2, 貨布在當時制作時分粗字版和細字版,取決于鑄錢時采用“石范“或是 “陶范”所制。石范出的是細字版,陶范出的是粗字版; 勾一:綠繡透藍色(氧化銅的顏色),但整體銹色穩重,堅實,高亮處透柔光,不刺眼; 勾二:銹色較重,但有自內而外的發銹感覺,銹色正常,屬于晶體反應; 勾三:標準老生坑銹色,堅實。這枚是未修邊陶范版; 勾四:標準老生坑銹色,堅實(比勾3更明顯)。這枚是亦是未修邊陶范版;右足紅銹是土壤環境的造就,雖不等同于上面藍綠銹,但絲毫沒有浮銹的感覺; 勾五:未修邊石范細字版,老生坑但土沁過重,未清理,但不妨其是真品的判斷; 勾六:修邊的石范細字版,生坑且土壤環境好,這枚與上面偽品中的叉7很容易混淆,但筆者上手用針驗銹時,土沁極難被刮下,明顯堅硬; 勾七:這枚非常有說頭:此枚是修邊陶范粗字版;但改枚銹色基本全無,是一枚罕見的通體“透錫光”的精品,俗稱“水銀沁”或者“原光”;這枚有“鑄缺”,就是上面那道橫紋,這是錢范的問題,有可能這枚錢的錢范裂了所至。這枚貨布并不是傳世品,否則水銀的感覺不會這么瑩潤,時隔2千年的幣身應該有包漿,有了包漿就不會這么晶瑩;這枚也不是生坑,否則上面橫斷處下的銹色應該更顯鮮綠色;這枚應該是枚老生坑,并且在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