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一千之謎(張春嶺) |
發布日期:12-07-05 08:11: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7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公元1151年,金主完顏亮下令放棄上京會寧府,遷都燕京,建號中都。就在中都開始營造的時候,從地基中挖出一枚銅錢,面文“永安一千”。這件事被督造的官員層層上報朝廷,皇帝召開會議,滿朝文武議論紛紛,都認為這可是大吉大利的兆頭!出土一枚古錢,引得皇帝召開御前會議討論,并更改幾處地名,這在歷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其實,永安一千出土被大肆張揚,另有隱情。原來完顏亮遷都燕京,曾遭到金朝貴族的一致反對,1153年,完顏亮一把火燒了金上京會寧府,斷了貴族的后路,才算遷都成功,當時出土永安一千,完顏亮正好可以用這件事堵住反對者的嘴,正渴睡時有人送上來一個枕頭,“朝議以為瑞”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段史實,記載在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續夷堅志》中。元好問在這一條“永安錢”的最后寫道“然亦不知‘永安一千’何代所用錢也”。 北京地區,在金代曾名永安。大定十三年(1173年)三月乙卯,金世宗對宰臣說:“會寧乃國家興旺之地,自海陵遷都永安,女真人忘舊風……”,世宗直稱“海陵遷都永安”,足可見當時燕京確實曾叫永安一名。 永安錢分銅鐵二式,面文有永安一十、一百、五百及一千四種,一百及一千鐵錢偶爾尚能見到,永安一百銅錢十年來市場上僅見到二枚,其它三種銅錢市上均無蹤影,特別是永安一十及永安五百銅錢,國內僅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藏。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市廣安門大街北線閣85號(原五機部)院內人防工程中出土“永安”鐵錢一批。從地下出土破碎的紅陶罐中,發現有成串鐵錢,均已銹蝕成塊狀,后經敲鑿只剩極少數完整。其中有“永安一百”、“永安一千”兩種,現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永安錢又多在河北地區發現,應該是河北地區流通的貨幣。據記載,清末在古錢市場曾大量出現永安鐵錢,傳說是出土于房山縣大安山一帶窖藏,清末大安山下的農民耕地,往往掘得永安一百及一千鐵錢,可惜村民不知愛惜,多半熔作農具。永安銅錢體質厚重,文字古拙,不見于史籍,錢幣學家根據它們的形制與出土地點確定為唐末幽州(北京)的劉氏政權所鑄。 再來說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唐未軍閥混戰中,行伍出身的深州(河北深縣)人劉仁恭于乾寧二年(895)攻占幽州,后在爭奪地盤中,于公元899年攻下貝州(河北清河),將城中男女老幼斬盡殺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