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空首布
圖2 “大陰”尖足布
圖3 “祁”字方足布
圖4 “安陰”橋足布
■安徽安慶 陳璟
先秦時期,主要指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三代這段歷史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時期是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是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和諸侯割據的時代,也是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爭鳴時期,貨幣也呈現百花齊放的趨勢。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濟和文化差異性很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反映在金屬貨幣上,從造型、重量、質地有著明顯的不同。以區域可劃分為:以農業為主的三晉(韓趙魏)地區,主要使用的是布幣;以漁獵手工業為主的燕國和齊國,主要使用的是刀幣;盛產金銅礦產資源的楚國又以黃金和銅貝幣作為主要貨幣;西方的后起之秀秦國使用的是圜錢和方孔圓錢。
位于黃河中游的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國,唐叔虞的兒子燮即位后改唐國為晉國。晉國主要流行貨幣是布幣,這里特指空首布(圖1),是模仿金屬農具“鏟(鎛)”鑄造而成的,故又稱“鏟幣”。布幣的造型很像個人,所以它的上部叫做首,兩側叫肩,下方就叫足。由于生產工具鏟是金屬制品,需要留有孔洞,借助安插木柄才可以使用,很像今天的鐵鍬,所以早期的空首布首部是中空的,但留有泥質的范芯,這是鑄造時所留下的,后期逐漸由平首布所代替。空首布主要特征是兩側的肩膀聳立,下面的足部比較尖,有一長長的柄,被稱為“銎”,空首布上一般沒有文字,只有一些簡單的線紋,所以又叫做“無文大布”。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三軍中設立六卿制度,此后的很長時間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互相傾軋,矛盾激化,電影《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趙氏把范、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架空了晉國政權,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國土,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隨著不斷進行土地兼并和變法革新,韓趙魏三國均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趙國主要流通的是尖足布。尖足布是平首布的一種分式,由于空首布體型較大不利于攜帶與使用,進入戰國時期,空首布逐漸演變為平首布,體量也小于空首布。尖足布(圖2)由空首布直接蛻變而成,主要特征是首部平整,肩部稍平略微有點翹起,和方足布一樣襠部也是平的,突出特征就是足部很尖銳,錢的周身也有一條郭線,一般都鑄有錢文,主要是城池的名稱,少數會加上數字和重量單位,例如“半釿”。尖足布的體型很小,重量也較輕,只是象征性保留有空首布的一些特征。
流行于韓國的貨幣主要是方足布,也是平首布的一種分式。很像今天的開襠褲,因下面的足部很方正,所以叫做“方足布”,表面一般都鑄造有文字,記載了地名和重量單位等文字信息。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的“祁”字方足布(圖3),地點位于今天的山西祁縣一帶。方足布除了足部很方正外,其他特征還有兩側的肩膀比較平、錢的周身也有郭線。
魏國流行的主要是橋足布,形制特點為首部一樣很平整,肩部有的很方正,也有的會比較圓,突出特征也在足部,兩邊的足由中間一條弧線連接起來,看上去很像橋拱,所以被稱為“橋足布”(圖4)。橋足布正面都鑄有文字信息,主要是城市或者地點的名稱,背面則沒有文字或紋飾,錢幣的周身也由條郭線圈起來。
韓趙魏三國使用金屬貨幣都是平首布系列,脫胎于晉國所鑄的空首布,二者關系十分密切,在保留早期布幣的基本特征為前提下,對重量和大小進行改進,三國貨幣特征雖有差異,但大同小異,這是三家分晉后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貨幣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