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金幣循著絲綢之路來洛陽 |
發布日期:14-04-23 08:50:2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大河報 作者:游曉鵬 |
候就有人使用假幣了? 還真不是那么回事,紙幣如果造假,沒什么成本,這仿制的金幣,至少也是金子,只不過用料不足。而且,在中國出土的外國古貨幣仿制品,不僅有東羅馬金幣,還有波斯薩珊朝的銀幣。有學者推測,因為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強盛,其錢幣已經成為國際貨幣,而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中間地帶,中亞的一些商業民族鑄造了一些仿制品,用來流通。 那么衡山北路大墓里這枚金幣因何而來?又是沿著什么線路來到洛陽的呢? 在考古學者眼里,它的出現,只可能跟絲綢貿易有關,并為絲綢之路從洛陽發端再添證據——因為國內已經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均集中于絲綢之路沿線各省,即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和河南等。 公元三世紀,曾稱雄于地中海沿岸、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由盛轉衰,風光不再。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往希臘舊城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四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成為歐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擔當了歐洲與東方交流的主角。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緒山在其所著《我國境內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其相關問題》文章中認為,當時,中國的絲綢在歐洲貴族中很受歡迎,供不應求,但位于歐亞之間的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以地理優勢牢牢控制了東西方的絲綢貿易。為了得到中國的絲綢,公元298年,羅馬帝國與波斯達成協議,將尼西比(Nisibis)開辟為兩國絲綢貿易口岸。但一個口岸是遠遠不夠的,公元408年至409年,拜占庭帝國為了擴大貿易規模,又與波斯商定,增加一座拜占庭城市和一座波斯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兩大帝國通過這三個通商口岸進行的絲綢貿易持續了大約兩個世紀。 而在東方,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各種禮品。元恭就曾收過一頭獅子,但他于心不忍把獅子退回去了。 所以,這枚金幣很可能是帶著東羅馬人的熱切渴望,從君士坦丁堡出發,在羅馬與波斯的通商口岸被用來交換絲綢,隨即進入波斯商人的錢袋子,跨越沙漠和崇山峻嶺,來到中亞一帶,抑或再經中亞一些商業民族在絲綢交易中倒手,流入中國境內。 金幣的出土,也使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這位異域君主進入我們的視野。他生于約430年,公元491年至518年在位,跨越了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祖孫三代的在位時間。這是一位政績可與孝文帝相提并論的皇帝,他的登位很特別,他并沒有皇室血統,當過財政大臣和君士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