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票的全稱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原本僅作繳納關稅之用。1927年世界金價飛漲,銀價暴跌,民國政府為維護關稅收入,決定征收關稅由銀兩制改為金幣制,以0.601866克純金作為標準計量單位。后來為方便使用,于1931年5月1日開始,發行了一組拾分、貳拾分、壹元、伍元、拾元5種面值的關金票。
1942年增發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面值的關金票,并規定可按1比20的比例兌換法幣。由此關金票成為流通貨幣。
關金票1931年5月1日發行,1948年11月21日停止兌付作廢,發行時間約十七年半,共發行51種,其中有四種未正式發行。
關金票中的珍品有四種:中華書局版1948年印刷的面值伍萬元的紅關金的紅綠二色關金,英國華德路公司于1947年印刷的面值為壹佰元的橫關金,以及1948年印刷的面額壹萬元紅關金。這四種關金票未正式發行,均屬難得的珍品。關金票中比較罕見的品種有:中央印刷廠于1948年印刷的面額為五萬元的棕色關金、蘭紫色關金各一種,以及面額為二十五萬元的紅關金。這三種關金票都是很值得收藏的民國紙幣品種。
劉其福
《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