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特大空首布八大特點 |
發布日期:07-11-10 13: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劉 征 中國商報網站 繼河南嵩縣發現特大空首布之后,河南臨潁又發現形制不同的特大空首布。經輾轉多年,一枚在藏家手中,另一枚則流入北京報國寺錢幣市場,還有一些錢品在藏家手中。其中一枚重40.5克,通長12.5厘米,身長9.4厘米,肩距3.7厘米,足距6厘米,腰距4厘米,襠深3.2厘米,銎高3厘米,銎寬1.6厘米,銎最厚處1.1厘米,銎最薄處0.33厘米,布身厚0.15厘米。 目前,特大空首布正式記錄僅5枚,分別為山西曲沃2枚,中國歷史博物館1枚,上海博物館2枚。另有山西新絳2枚,河南嵩縣2枚。以上9枚黃錫全著《先秦貨幣通論》中有載。這種布鑄行少,彌足珍貴。臨潁能發現特大空首布新品種,可謂一件幸事,既可表明中原地區首次出土發現平肩特大布實物貨幣,又能填補泉界學術研究之空白。此次重大發現雖為一地孤品,證據還不充分,但可通過研究其數據,比對形制,也許能為泉界提供實物參考依據,分析如下。 此布的特點是: 1.銎與布身的比例略顯窄而短,但其整體結構安排還是成正比的。換言之,既使借用其他空首布的銎代替之,其整體比例一定不協調。 2.布體周邊有隱廓。換言之,若用同期銅件改制,隱廓凸起部分很難制成,做出的贗品不可能達到此布布體合一的鑄造效果的。以上兩點基本可以排除造偽的可能。 3.布身狹長,上窄下寬,上短下長,結構奇特,渾然一體。 4.肩窄而平。前9枚特大布的肩或稍聳或微聳,惟獨此布的肩為平直。如果只看此布上半部分,普通平肩空首布的形制已接近其形制。只是較比定型的平肩空首布重而已。 5.腰比肩寬,足與襠的間距 比腰寬,而多枚特大布則腰窄,說明特大布鑄期有早有晚,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 6.足細長間距大,足襠為弧形且深而窄。若只看此布下半部分,顯然,定型的聳肩尖足空首布的下半部分已十分接近此布下半部分的形制特征,或許中原地區的幣文化對諸侯晉國聳肩尖足空首布是有一定影響的。同時,說明此布鑄期既是特大布末端,又是早期聳肩尖足空首布的前端,前后兩者鑄期已十分接近?帐撞嫉难葑円幝梢话銥橛芍氐捷p,由大變小。比如,特大布最重者為山西曲沃那枚,竟達84.5克。聳肩尖足空首布堪稱最輕最小的袖珍品,通長9厘米,肩距3.5厘米,足距4厘米,僅重9.7克,具體形制大小比較數據,可參見本報2007年10月18日《空首布的形制演變》一文。 7.此布在特大布中錢體較小,但布面厚重,古樸自然,與其他9枚特大布不同之處,面背沒有三條平行垂直豎線。證明特大布在試鑄行階段,時有變化,符合特大布形制小異多的特點,因為,特大布屬于未定型類空首布。 8.布身上半部分類定型的平肩空首布,而下半部分則緣聳肩空首布,此布兼而有之的特征,又符合特大布本身向大型聳肩、平肩、斜肩空首布演變而形成過渡形態形制的特征。盡管其銎小肩窄,但總體數據和形制的分析,尚可歸為特大空首布的范疇。河南特大平肩空首布的出土與發現,為中原地區平肩空首布由特大布向大型布演變提供了惟一的實物證據,可喜可賀。但是,特大平肩空首布的具體國別、鑄期、比值,甚至歷史價值等問題的研究,還遠沒有結束,這一重大課題有待進一步尋據論證。 |
上一篇:宋朝錢幣特征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