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學堂 |
發布日期:07-01-06 15:0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北京報國寺收藏品市場中院西配殿是“中國錢幣館”,廳中央10臺展柜,擺放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錢幣,涵蓋了中華4000年的貨幣文化史。展品上自中國古代商周時使用的天然貝起,下至明、清歷代古幣,無不珍貴、引人入勝。 “天然貝”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貨幣,它是一種出產于南洋的咸水貝,是當時貴重物品,商周時的先民們以“天然貝”交換其他物品。到了距今2600年的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鑄造了“包金貝”、“銀貝”、“銅貝”(蟻鼻錢)等金屬貝,流通于今河南南部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淮南淮北等地。展品中的“原始刀”、“原始布”(鏟)各一品,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春秋時期的聳肩“空首布”、平肩及斜肩“空首布”,戰國時期的“邪山大尖足布”、大小“方足布”、“尖足布”等钅斤布,都是難尋的古幣。春秋戰國時,齊、燕、趙三國是刀幣或刀幣、布幣并用的地區,齊國的“齊刀”、燕國的“尖首刀”、“明刀”、“針首刀”、“截首刀”,趙國的“直刀”均有。秦國的大小“半兩”、漢代的“五銖”、新莽時著名的六泉十布中的典型錢幣、六朝時北周三品,即“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均鑄造得精美絕倫。在鑄造錢幣上,唐代具有改革精神,所鑄的錢幣不再以重量為錢幣名稱,而改稱“寶”,如“通寶”、“元寶”等等,并且冠以鑄造的年號。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由大書法家歐陽詢置詞并書寫錢文,始鑄“開元通寶”,這種“錢”成為唐以后歷代錢幣的標準,流行了1300多年,直到民國以后才逐漸被淘汰。 展品中的“淳化元寶”是北宋太宗趙炅御書真、行、草三體錢。“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御書瘦金體,錢文鐵劃銀鉤,骨秀格清,堪稱楷書巔峰。比較珍稀的古幣尚有南宋的“建炎通寶”折二錢、折十的“嘉定元寶”;金代折十大型篆書“泰和重寶”;西夏少數民族文字的錢幣;元代起義軍徐壽輝的“天啟通寶”、陳友諒的“大義通寶”、“天定通寶”、張士誠的“天佑通寶”。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高22厘米,鼓腹寬26厘米的典型漢代陶罐,該罐一面破損,滿罐裝的是漢代“五銖”,約有25公斤重,這12000多枚“五銖”,飽經2000多年的罐內擠壓,已銹蝕凝結在一起,形成了由綠銹包裹著的一座微型小山峰,又像破殼欲出的恐龍蛋,十分壯麗。 |
上一篇:談談銀圓的包漿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