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訪銀元是錢幣收藏愛好者的心病,并讓很多新手朋友望而卻步。在這里,我想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和資料,希望能對喜愛銀元的朋友有所幫助。其實,慢慢地你會發現,高仿雖讓人頭疼,但并不那么“恐怖”,通過我們的不斷學習和摸索仍然可以去偽存真!
首先我建議新手朋友從普通大路貨玩起,千萬不要一來就想上檔次的東西,那樣你將交出很多學費!雖然可以說“藥”是肯定要吃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從入門到精通的階段,但你從小毫子、大小頭玩起,即使“吃藥”損失也不大;而且吃一次,你就會有一次進步,就會增加一分抵抗力,慢慢地,感覺找到了,自身有內涵了,這時,你會發現,高仿不再可怕。到了這個階段,你自己的辨析能力已經不錯,再慢慢磨練到成熟,就可以觸摸一些中高檔的錢幣了。其實,辨偽方法有很大的學問,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更重要的不是理論而是經驗和感覺。只有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用心學習、自己嘗試、摸索,才能真正有所得!以下,轉貼一篇文章,不管用處多大,實用性如何,供大家參考。
幾種常見的假銀幣的主要特征:
一、 銅材版銀幣:其形態、大小、圖案與真銀幣完全相似,但圖案較粗糙;將其在石頭上磨一下,即出現銅的本質,因它是以銅為主體,且敲擊出來的聲音尖亮而有哨聲。
二、鉛心版銀幣: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以鉛充銀。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唯其稍薄。相互敲擊,聲音發悶、厚重,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三、夾心版銀幣:其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厚,在墻上磨擦易磨出銀的痕跡。這種稱夾心銀元,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有較大的欺騙性。內夾銅、鐵、鉛等金屬成分,以雙指尖輕觸幣心心,用力向其幣齒吹氣,其聲音實短,沉悶且無悠揚之聲音。
四、 翻砂版銀幣:這種銀幣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目前市場上以假“袁大頭”銀元為多,光緒元寶少見。
五、酸蝕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硫酸、硝酸等強酸蝕去一層銀,重量有所減少,已不足25克,唯圖案模糊或有浮白色,發音微慢,初入們者深受其害,應引起警惕。
六、瓊制版銀幣:是私人鑄造的銀元。北洋造龍洋幣等銀幣均有之,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臺灣的錢幣市場甚多見,其特點是,銀的成色不足80%。其聲音尖高。國內錢幣收藏者少見,易“打眼”。
七、鍍銀銀幣:由于表面鍍銀,圖案清晰,幾乎與真銀幣一模一樣,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雖然精工細做,但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其重量一般是20至22克,而真銀幣不會低于25克(光緒元寶的標準重量為26.6克)。
八、改制版銀幣:這種銀幣一般收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鑒別,無論高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裝均是舊制。在高倍放大鏡下細看每個字和錢面,作偽者常留下刻刀痕跡,這種做偽的方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字體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將特制銀字粘貼上去冒充傳世銀幣,牟取暴利。
銀幣的真偽如何鑒別?
答:鑒別銀幣的真偽各有各的高招。鑒別古代銀幣與鑒別近現代機鑄幣也略有不同,但同時又存在許多相通之處。就機鑄幣的鑒別而言,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小(包括厚薄)。有些粗制濫造的假銀幣連大小都沒有過關,對于這樣的低級贗品。普通愛好者也不難區分;二是成色。與其它收藏品的作偽一樣,質地的作偽是極為困難的一環,因為即使作偽者搞清楚了仿制對象的主要成分,他也無法弄清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更不知道這些微量元素如何添加、鑄人,而真品的外觀卻常常決定于這些微量元素,使贗品露出馬腳。一般來說,普通的偽造銀巾銀色略偏黃,而一些檔次較高的贗品銀色偏白。二是分量。大小做像了。由于成色等原因,分量不—定仿得相同,各種傳統機鑄銀幣的分且之間雖有一些差別,但確仍有規律可尋,用秤—稱,真偽立辨。袁世凱頭像一元銀幣,—般含銀89%,含銅11%,重量為26.6克,而贗品重量一般在25克以下。精于此道的行家,辨別銀幣真偽,有時候用手一掂,也就心中有數了。“惦”的功大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因為在絕大多數實際交易中,買方往往是沒有動秤桿兒的機會的。四是音質音色。因為質地的原因,銀幣在受外物敲擊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響,為“聽音辨器”提供了便利。 —般情況下,真品敲擊之下所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通透悠長,而贗品的聲音有些短促發悶,有些尖利刺耳,都不自然。五是鑄造方式。傳統機鑄銀幣是用沖壓技術制造的,如果作偽者用翻砂或其他方式澆鑄,就會留下蛛絲馬跡,要么底紋不平整.要么有翻砂顆粒,細心加上經驗,再借助放大鏡,總能找出些問題。六是文字圖案。主要看是否后持,有無改刻。后鑄改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作偽者無一例外都是以次充好,以平常充珍稀。因此重點觀察普品與珍品的差別之處,就是破解這一作偽手段的良方。七是齒邊。—般情況下,真品齒邊清晰、整齊均勻(好些吉林銀幣除外),贗品齒邊紊亂,混沌不自然。八是整體效果。觀察整體效果,是綜合諸多因素之后更進一步的審視。如果說上面幾條是注重現其形,那么這—條就是求其神。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絕大部分贗品充其量不過徒具其形,在真正的行家眼里,都只能是貌合而神離。當然,上面這些辨偽經驗,只是一些基本的鑒別理論,而實際操作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涉及“眼力”實質的許多東西,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現在對假銀幣辨偽仍有高招。
(一)、假錢是用真錢來“克隆”模具,只能選舊的真錢做樣板,總是有磨損,不如新幣那樣精,假錢文字棱角不分明,這就露出了馬腳。
(二)、先進的邊齒加工機消滅了邊齒不規范毛病,但精細的邊齒工藝和圖案文字偏老這一對矛盾卻突出了,暴露了假錢的面目。
(三)、新錢做舊的包漿和七八十年前天然老包漿不同,一看就假,有的沒做包漿更假。
(四)、重量也是弱點,假錢都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