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重點錢幣介紹 |
發布日期:06-05-13 07:2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國網
所謂御書,就是皇帝親筆書寫的錢文。開創這一先河的是北宗太宗皇帝趙光義,以后宋朝多位皇帝都親手書寫過錢文,而宋徽宗趙佶以其特有的瘦金體錢文更是代表了宋代貨幣文化的最高水平。 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即位后又改名為趙炅。趙炅“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對書法有偏愛,曾使人整理刻《淳化閣帖》。他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還曾為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趙炅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其書法造詣之深。 淳化年間,趙炅親筆書真、行、草三種書體的淳化元寶錢文,開創了宋代皇帝親自動手書寫錢文的先河。趙炅書寫錢文質樸灑脫,筆勢飛動豪放,達到了出神入化、盡善盡美的地步。淳化元寶鑄成后,趙炅將錢幣賞賜給近臣,當時就有文學家稱頌錢文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淳化元寶制作工整。錢文旋讀,光背無文,錢幣直徑約2.4厘米。當年在四川也曾鑄有當十大鐵錢。另外有一種縮水淳化,“淳”字的三點水緊縮。鐵錢和縮水淳化均不多見,此外曾在山西五臺山出土過淳化金幣供養錢,淳化小平錢傳世較多,不甚稀罕。 2 宋徽宗錢幣 大觀通寶 北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個皇帝,怠于政治,聽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貫等奸佞之輩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廟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此外他還大肆搜刮民財,極盡侈靡,最后國庫空虛。至金兵南下時,北宋幾乎無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并憂死異鄉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等領域里,徽宗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在貨幣文化的創新上,他也身體力行,不遺余力。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趙佶卻“因難見巧”, 在錢幣的方寸之間把他自創的“瘦金書”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把書法藝術推上了峰巔。趙佶的書法初學黃庭堅,后自成一體,被稱為“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別致,堪稱一絕。 他寫的錢文與眾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跡,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幣制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灑脫自如,加上廓深肉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特別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 而大觀通寶錢則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瘦金體特型出號大觀。這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嘆為觀止,徽宗認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再而鑄錢。 行書大觀小平鐵錢曾在陜西發現過,數量不多,鐵母更是稀罕。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灑脫,秀美異常,為徽宗手筆。特型出號瘦金大觀,直徑在6厘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鉤,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崇寧錢是宋徽宗崇寧年間鑄行的年號錢,包括“崇寧元寶”、“崇寧通寶”和“崇寧重寶”,傳說中“崇寧重寶”是奸相蔡京所書,也有人說徽宗御書。蔡京字元長,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他屢罷屢起,被稱為“六賊之首”。蔡京搜刮天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鎮壓起義農民,惡跡昭著,臭名遠揚。蔡京人品壞,但字卻寫得好,有人評他的字“欹側姿媚,功力深厚,有嚴謹寬博豪縱之氣”。趙佶愛其書法,就讓蔡京書寫“崇寧重寶”錢文,可蔡京并不把趙佶放在眼里,故意把“崇”字從山邊“山”字頭起,一筆插到底,把“寧”字(繁體“寧”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組成)中心的心去掉。當時就有人議論這是蔡京“有意破宗,無心寧國”。蔡京到底有沒有意“破宗”、“亂國”,至今還是個迷。蔡京書寫的 錢文“崇寧重寶”為夾錫錢(即在銅錢中加有大量鉛錫的合金錢)。史料載:“蔡京主行夾錫錢,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照此折算,人們手中的財富有一半被搶走了。老百姓不認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惱羞成怒下令對拒用夾錫的人“聽人告論,以法懲治”。強行推行夾錫錢的結果是人心浮動,貨幣購買力下降,最后民眾被逼無奈,揭竿而起,爆發了方臘、宋江起義,對北宋政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宋徽宗奢極欲,寵信奸臣,最終國破被俘,為天下不容。但其書法藝術是祖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值得后人稱頌,而他所鑄行的錢幣同樣值得人們珍藏,此外他的繪畫,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還是墨竹都栩栩如生。他所保存的歷代及當時的名畫還命人編輯成《宣和書譜》、《宣和畫籍》和《宣和博古圖》等,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為今人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做出了貢獻。 |
上一篇:"袁大頭"哪年最值錢 專家教你如何辨別銀幣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