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有一枚罕見的清宣統元年至三年(公元1909年至1911年)云南省造銀模銅金質樣錢。該錢徑3.9厘米,厚3厘米,重26.2克,銅金合金質,含金50%以上。黑紅、綠銹混雜入骨,傳世磨損痕跡自然大方,質熟舊古樸,源出墓葬水坑,實乃近百年之物。
該錢面為雙環圓形圖案,外環圓上方楷書“云南省造”紀地,下書“庫平七錢二分”紀值,左右中間各鑄一朵小梅花;內環圓為珠點裝飾,圓內環書對讀“宣統元寶”紀年紀幣。其錢背面中心鑄一坐蹲曲須大尾龍。繞龍緣廓邊用珠點裝飾大環圖形,與外部形成雙環。珠點圓旁四周鑄滿外文字母,經英文專業人士辨認,其組詞非英文含意,應為法語。從收藏的角度需特別說明的是,該幣背面上的法文有個組詞反鑄了。可能是當時封閉的云南錢局不懂法文的鑄工,將其法文模具倒印所致,卻反而提升了該幣的收藏價值。該外輪為勻稱齒邊。
將該幣定為云南省造銀模樣錢,是由其幣本身一目了然的鮮明樣錢特征所決定的。首先,此宣統元寶的大小規格、文圖氣息、紀值標準等,均與刊載的“云南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圓相符,顯然此幣為一銀模所鑄。第二,此錢質地精良超出常品。將該幣的露材處與普通紅、黃銅古幣在太陽下用放大鏡觀測,此幣烈焰有火苗外躥,而紅、黃銅幣卻淡光無焰,說明此樣幣不僅僅屬優質銅材所鑄,而是銅金合金材。觀察其露材和錢面文字,凸顯細膩金黃帶青,光譜感應微紅,該幣含金應在50%以上。這是普通幣和一般樣幣所不能見到的。第三,該幣厚重且文圖纖細深峻,鑄工精整,精美異常。
該幣厚達3厘米,重達26.2克,其重量接近清代銀圓庫平七錢二分定制重量26.86克。眾所周知,金的比重為19.6,銀為10.7,而銅的比重卻只有6.3。也就是說銅的自然比重只占銀的58.8,而此幣卻近似銀的重量,這是判斷其幣含金的有力證明。
此外,清代滇、川邊不惜大量用金鑄幣,古錢譜多有圖錄,如“四川省造”字樣的大小金圓幣,云南省在民國時鑄造的“當銀幣拾圓、伍圓”金幣,民國五年云南發行的唐繼堯伍圓、拾圓金幣,廣西“滇”字金幣等,這是最重要的歷史佐證。
來源:中國商報/周泰宇